前一篇文章提到了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复利是人类第八大奇迹,懂得人赚钱,不懂的人被赚钱。这个效应到底有什么魔力,连物理学高手都忍不住要把这个效应说成奇迹之类的,看了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第二章,我开始有了一点深刻的思路,复利到底复利了什么。
复利最早是出现在银行贷款,是欧洲国家中犹太人开设的银行率先做出的典范。那时候银行遵循的一个逻辑就是我当下的资产借出去应该收回一定的利息,但因为这个东西头一次出现,所以并没有国家法律或者其他要求限定它的利息,一般以民间借还为主,所以利息高的吓人,后来慢慢发展扩大形成后来的银行,其实利息也是居高不下,后来从长期考虑要依赖政府,所以利息设置太高被政府下了绊子也就得不偿失了,虽然利息有所调整一般的穷人还是不敢借,因为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和背书能够支撑他以后还款的信用。
罗斯柴尔德家族最初也是依托国家政府做银行借贷的生意和其他的投机生意,最后慢慢成为一方巨擘。说白了也是将复利效应运用的炉火纯青,这也是另一种储蓄和投资,用闲置的钱让别人有偿使用,站在金字塔顶端来回设计赚钱。
因为只要有需求,但不明白自己的需求,就很容易掉入陷阱被割韭菜,小时候那会,因为一个mp4被割了一波,因为确实想拥有一个电子产品,但从来不知道拥有它之后的意义,所以拥有之前特别想拥有,各种怂恿和各种花样的套路说的我蠢蠢欲动,但因为没钱,所以我必须说服我的父母给我买这样一个电子产品,因为很好奇也很喜欢那种小小的盒子大大的世界。
于是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劝说我的父母买了那样一个设备,本来意图是想学习,结果入手后,它带给我的意义再也不是学习,我很费解也很无奈,只是沉醉在这样一个盒子里,流浪世界,流浪时间,所幸没有耽误到升学高中,不然真不知道未来怎么整。
为什么说复利效应说到了小时候的这个细小事件,其实也有复利的影子在,试想一下,如果仅仅只是做出来一个产品,没有很多人宣传,没有持续的人购买,那么对于用户来说,这个产品的吸引力会在心里打一个不受欢迎的标签,但反过来也成立,就是说如果身边所有人都在说这样的产品,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兴趣最后也会被吸进去这个坑,用数学公式来表达也就是1+1+1大于3,也就是查理芒格说的lollapoluse效应。
一,关于情绪
渡边淳一写了一本书叫做《钝感力》,这种感觉或者说能力与敏感相反,在我看来是一种另类的反射弧比较长的复利,比如一个人在经历校霸事件,敏感的人会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因为性格使然,他们会下意识去思考和揣摩,哪怕竭尽全力想控制这种负面考虑,还是会忍不住在某个深夜突然被某个事物或者场景触发。但是有钝感力的人反应不会那么剧烈,经历过后继续做其他事情,感觉丝毫不受这些影响,嫣然一副仙人模样。说的夸张了点,但话糙理不糙。因为我自己也有过这种亲身经历,当时感觉过去没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在职场上有时候碰到一些事或者看到一些新闻还是回想起啦,心里隐隐作痛。
所以情绪的复利在于1+1+1,也在于1*2*3,阿德勒很早以前就在《被讨厌的勇气》里就说过,事件本身并没有情绪,关键在于我们赋予它的情绪,所以情绪的复利可以是反向的,但如果运用的好也可以是正向的,像李诞组织的脱口秀大会里有这样一名特殊的人,他走路歪斜,说话要很费力,但是依然能够站在台上和众多长的还不错的人竞争着,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就是身体带给自己是负面的情绪,但他把它们转化成了激励自己成长和持续成长的动力,我相信当这种成功的积累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就会焕发新的光彩。
二,关于学习
看书学习简直是一种最伟大最光明正大的作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看过的每一本书每一个文字都是创作者消耗巨大精力输出的产品,如果你学到,那么大概率你一定是赚到的。
李笑来在他的《财富自由之路》里提到一个曲线,曲线如下所示,你的学习之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处于一个成本线之下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每个人对看过的书,并没有很深的感受,或许只是解决了当下的那个情感和知识需求,只是像吃饭一样饱腹了一餐而已,并没有直观感受到它在未来某些运动和关键时刻发挥的作用。
而复利的意思就是再看长一点,再看细一点,我们吃过的饭虽然只是解决了一时的饱腹,但在你饿的时候,很快能感受到一阵不饿其实就是之前吃过的营养储存后的拿来在用,所以不是读的没用,是储存的还没到用的时候,所以看不到。
所以持续积累吧,像这个曲线说的,不断利用复利效应储存能量吧,学以致用吧
三,关于工作
前两天领导聚餐讨论了工作事宜,所以对于工作我想说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一个人从基层员工不断升职到主管到经理到总监,走的路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断把手上一件件事情做到极致,当所有极致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时候,那就是这个人一冲飞天的时刻。
比如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工作情商,比如协调能力,比如在很难的一个项目里贡献值大小。
对老板来说,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产品,这个产品从招进来到慢慢成型,到慢慢与公司的战略价值观契合,到最后互相结合向前冲,是一个既漫长也很有挑战的事情,就像我们副总说的,我们不仅仅是招一个只会做事的人来的,如果你只是做事的话,我完全可以外包,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既有危机意识,也要有成长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