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娶何撩”这句话在责任归属认定上是有问题的。
“娶”预示着对未来的承诺,隐含的意味是撩的人要对自己的撩负起责任,但实际上人际互动并非如此。
撩的人自有撩的自由,而被撩的人同样有诸多选项,比如“撩而不动”、“反撩”、“半推半就”、“勃然大怒”等等,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那半截儿负起责任,“撩”虽然在发出的时候是一个单方面的动作,但不会因为这样就意味着发起人因为“发出这个offer”就要从头到尾负责到底。
我觉得你想说的是,既然是他先主动,那么不管你如何反应、后续发生什么,都可以怪他了,谁让是他先开始的呢。但真实的状况应该是,你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主体,在面对“有人在撩我”这个状况时,需要通盘考虑自己的回应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做出选择。
如同下棋一样,人们不会认为执黑子下第一步的人应该为最终的棋局负责,因为所有的走向来自于对弈双方每一次的互动,共同促成了那个结果。
总体而言,如何回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为这回应的后果负责。比如让对方觉得撩到你了,你似乎对对方也有点意思,那你是打算投入精力继续陪他玩这个游戏吗?你是否担心你们所处环境的社会舆论?对可能的风险是否有预判?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给出正面回应的你会收获什么情绪价值?你是否认同自己在这件事上的投入产出比?等等等等。
很多时候明明做出决断承受结果的人是我们自己,但是我们在事情开始的时候天真地以为对方应该为此负责,这往往是悲剧的开端。
因为这其实是他人以及环境无法负责的部分,就是你如何感受,你如何面对生活。
这就好像有人杀了人,虽然最后法律可以让TA偿命,这是某种意义上的“负责”;但是“被杀”这个后果依然会落在被害人本人及TA的家庭之上。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负责”虽然有代偿方案,但是承接痛苦后果的人无法躲开那个事实。
一个人大可以在面对责任时仿佛要被恶魔抓走般大呼小叫地说“我不要负责”,但是责任就是会落在TA头上,无论如何扭动挣扎,也无法绕开自己的人生。
哪怕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也足以考验我们是否能够守住界限,清醒地意识到这么做的后果为何。指责对方或者声称对方应该为此负责,并无法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漏了一个大洞的事实。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为此做好准备,如果承担不了这个后果的话,就驾驶你的小船绕开潜藏的暗礁;如果愿意冒险博一把,就打起精神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万一运气不好出了纰漏,也能接受这个后果,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改善现实状况上,而不是花费大量的力气,只为了揪出一个“罪魁祸首”。
只要想好了的话,任何选择都可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