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流动党员群体不断壮大。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关键课题,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意义深远。
一、精准定位,织密组织覆盖网络
流动党员分布广泛、行踪不定,要实现有效管理,首要任务是精准定位,构建起严密的组织网络。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应主动出击,定期开展流动党员排查工作。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线上问卷等方式,全面掌握辖区内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学习等情况,详细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流入地址、联系方式等,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针对流动党员集中的区域或行业,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等,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如在劳务输出大省,为外出务工党员在流入地组建同乡党支部,方便党员就近参加组织生活,让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及时被纳入党组织的管理体系,找到“家”的归属感。
二、创新载体,丰富教育学习形式
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决定了传统集中式、固定化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必须创新教育载体,打造多元化、便捷化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搭建线上学习阵地。如开设“云端党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 APP 等推送丰富的学习内容,涵盖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解读、先进典型事迹等,以图文并茂、视频音频相结合的形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同时,定期组织线上直播党课、在线研讨交流活动,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学习互动。此外,还可结合流动党员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送学上门”“流动课堂”等线下活动。针对在建筑工地工作的流动党员,利用施工间隙,组织党员志愿者到工地现场开展简短而精炼的党课学习;对于在偏远地区流动的党员,邮寄学习资料,确保教育学习不落下一人。
三、强化关怀,激发党员内生动力
关心关爱流动党员,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激发党员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党组织要主动与流动党员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在党员生日、重要节日等节点,通过发送祝福短信、邮寄慰问信等方式,让流动党员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先进典型,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如设立“流动党员先锋岗”,对在各自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流动党员进行公开表彰,在流动党员群体中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发展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参与家乡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自身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双向联动,构建协同管理机制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需要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发力、协同配合。流出地党组织要做好“源头管理”,在党员外出前,进行行前教育,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明确党员外出期间的权利和义务;定期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了解其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督促其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流入地党组织要承担起“属地管理”责任,积极接纳流动党员,将其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体系,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持与帮助。两地党组织应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定期联席会议等方式,及时交流流动党员的相关信息,共同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例如,当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重要培训或获得荣誉时,流入地党组织及时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在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考虑,形成管理闭环,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无缝对接、落到实处。
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只有精准施策、创新方法、用心用情,才能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