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边界的教室》书中小主人公小K的学校里,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一个让孩子既期待又喜爱的活动——“读书之夜”。
读书之夜?晚上辛苦地留在学校里念书,有什么好期待的?
我在老师这个职位上已经有十年了,接触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没有哪批学生或者说没有哪个学生会主动对读书感兴趣,会对一个“读书之夜”满怀期待,所有人都是听到“读书”便开始出现反感的情绪。为什么?
原因一:我们要求孩子读书的目的性太强
应该有很多家长或老师都会要求孩子在读完某一本书后,写上一篇读后感,或说说自己的感受。我们注重的是孩子在读完这本书后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了吗?
原因二:我们允许孩子读书的范围太小
记得我在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必需去阅读一些名著、作文,或者是工具类的书。从学生和家长处了解到,家长最经常、最愿意给自己孩子买的书,也通常是名著、作文,或工具类的书。这一类书对还没有培养好阅读习惯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枯燥无味,艰涩难懂的,自然孩子就不喜欢看,也体会不到读书的趣味性。
原因三:我们提供孩子读书的氛围不够
试着想一想,当你在要求孩子读书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一定不是在看书。大人们总是在要求孩子多读书,而自己却很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可以不读书,就连我自己也是如此。总觉得读书就是孩子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大人应该做的事。当孩子被你强迫必须读书的时候,旁边的你却在看着电视或是与人聊天,他怎么可能静下心来读书呢?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必须把以上三个原因一一对症下药:
一、孩子只要会读就好,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读出什么结果,写出什么读后感,要把重点放在“读的过程”,而不是放在“读的结果”上。当孩子读的书多了,感想多了,他自己就会寻找一种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达出来,或与同伴、父母交流,或写一篇读后感等等。
二、允许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心理学博士洪兰在其书就提到:“书只要有兴趣就看,不必问能带来什么好处,知识是相通的,知识会吸引更多的知识,使学习新知更容易。”
三、给孩子提供一个具有浓厚读书氛围的环境。人都是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他就会长成什么样。想让孩子爱读书,首先就要给孩子一个读书的环境。为什么孩子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效率高,而回家却不愿意写作业?就是因为在课堂上,周围的人都在做作业,而回家却只有自己一人要做作业。这是心理极不平衡的表现,只有消除了这种不平衡的心理,才有可能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亲子一起阅读,或者上图书馆都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人人都在读书,他不读书反而显得有些不合群了。
小K学校举办的“读书之夜”活动,之所以会让孩子期待,是因为在这一天大家可以集中在一起过夜,孩子们想的,并不是可以“彻夜阅读”这件事,而是大家可以一起过夜,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这一天,不管是不是爱读书的孩子,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新鲜、有趣的事。学校只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抛砖引玉,鼓励孩子们阅读,引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在德国教育中,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不仅是老师或父母其中一方的责任,而是两方一起进行的。用鼓励却不强迫,引导却不硬性规定的方式,让孩子多接触阅读,人人都这样彻底执行。
如果阅读这件事已经变成自然而然,就没有所谓需要父母要求孩子“去读书”的这些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