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读《静悄悄的革命》(3)
3“主体性”神话问题出在哪里?
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在看书或者听讲座的时候,自己经常带着自己的观点去批判性的去思考,或许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也就是在与专家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反思、提高。
对于第一章第一节“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我是持谨慎的态度来理解的,自己对成书时日本的教育现状并不清楚,当时他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够清楚,只能站在对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对文本浅显的理解上谈自己的一点观点。
作者是谈到“教室”这一主题时,是为了后面批判“主体性”神话的预设,作者是的观点是“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的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虽然在此处的“多样性”和“固有性”理解的并不够,尤其是“固有性”是什么意思,并不是很明白,但是作者的观点与新教育提倡的“打造完美教室”应该是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室”并不是一个死板的代名词,“教室
”应该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如果脱离了“教室”去谈教学,那么教学就只能是功利教学,是假教学。
从文本来看,刚开始认为作者对“主体性”神话是持保留态度的,但是看完整节之后,发现作者对“主体性”神话是持相当反对意见的。
“从上周到这周我观察的10个教学活动中,都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即只针对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化的倾向”。
“所有的教学都是追求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提出与课题接近的方法并实现课题的主体性学习”。
“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形成于大正时代的自由教育,在二战后的新教育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国家在近代学校建立之前,只存在自学自习,并不存在教授这一概念,所以教育这一概念也不存在”。
“所谓的主体性神话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
日本当时的教育或许是过于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教师、教室在教育中的作用,但我认为作者总不能抓住这个点提出如此的批判,倡导“主体性”这应该是没错的,只是过于将“主体性”神话,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但是教育根本的方向应该是没有错误的,错误的只是怎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措施出现了问题。
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其实近几年我们一直都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倡导充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教学需要一种内动力,那就是学生能自主的学习、发展,只不过是需要我们通过一些外力来主推学生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