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心理学有三大流派: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其中,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都十分注重一个人的体验。为何?
网球教练加尔文将人的自我分为头脑与意识的自我1,语言是文字,与身体与感受的自我2,语言是图像。弗洛伊德将人分为显露于外的自我和潜意识的本我与超我武志红将本我与超我比喻成我们内在的小孩和父母……这一切都在说明一点,我们所意识到的自我、表现于外的自我都不过是整个“我”的冰山一角,而冰山之下则是各种记忆碎片、各种体验与现象场的累积。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提出,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体验是实体,思想只是镜像,思维因为有文字和逻辑容易被人了解,但体验更重要。
由此,罗杰斯提出了现象场的概念。现象场是一个人发生的重大体验与它发生时空的综合。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恋爱实验(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有,但存在争议),本质就是让两个人短时间了解彼此的现象场,相互了解对方不为人知的深刻体验,相当于敞开了自己,各自成为关系的中心,会感受到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这就是爱。也就是说,任何两个人如果全面了解了彼此的体验都会爱上对方,
过去的体验构成了现在的这个人,由此,体验变得无比重要。所以,想真正了解一个人,从他的语言、文字、思想是不够的,需要了解、感受、共情他的体验。
这里,心理学中有一个试验,成为**人。比如,成为你的母亲、成为儿子……等,关键是具体化,要模仿当时的时间、空间、环境、人物、姿态、神情、语言……越具体越好。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通过这样外在的模仿,你将可以感受到对方的体验。
也有人说自己没啥感觉,那说明你的身体敏感度和专注不够,你可以做扫描身体的练习,或者正念的练习,提高觉知力。
总结到这里,这种体验的能力正是我所欠缺的,而又是我所必需的。
对于身体,我向来不够敏感,不论是对自己的身体,还是对别人的身体。在针刺或手法中要求有这种感知,在练习一些传统健身气功中也要求这种感知(气感),这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学习中医。
在日常为人处世中,也要求这种感知,你如果能感受到对方的体验就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就不会在沟通与做事上不得人心了。以往有很多理论强调换位思考,但都还停留在理性上的换位思考,也就是考虑对方的立场、性格、利益来揣测对方的想法,这两者没有高下之分,但应当说是适合不同的人。
那我是如何揣测别人的想法呢?我既达不到从理性上准确的换位思考,也没有足够的敏感去直接感受对方的体验,我的方法是从一些小的细节认识对方。比如以前看到一个男同事因为一下子没打开柜子就直接用脚踹,我就得出这是一个容易暴躁的人,还有通过对方的口头禅来做判断。这种判断经常还是模糊的感觉,而且肯定不够准确全面。这是我老早的方法,并没有将后来学习到的一些方法践行。
最后,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之所以认可武志红,其实是从朋友推荐的《身体知道答案》开始的。这种注重体验、注重感知,正是中医所不同于西医的地方,也是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这也有了那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
有很多中医就是完全凭感觉开方下针的,还有一种古老的“祝由科”,就是通过画符念咒来治病,这在易经中说是“天人感应、同气相求”,在孔子说是“生而知之”。那用今天说到的体验来解释,就是这样的医生必须有超强的感知,能够体会到患者的病情变化、时空的能量场,于是,看似没有经过理性的分析诊断,其实他们是“通灵、通神”的存在,直接就感受到了内在的病,所以能凭感觉治病却总有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