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唐)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那年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印象中自己第一次离家过年,除夕夜十二点给父亲发了一条拜年的短信。
父亲给我回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那时候的自己尚且年少轻狂,总觉得一而且都来得及,一切都来日方长。
后来才明白,“年”的含义。
“年”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也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还是父辈祖先的一种信仰,一种对于团圆欢聚的信仰。
曾看到过这么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而今已将父亲接到身旁,忙碌完的除夕夜,父亲已经回房休息,我坐在电脑前,准备着第二天要发的文章。
就那么突然地,想记录记录自己的父亲。
那就记录记录吧。
匆匆,别忙
夕阳是最美丽的霞光,时间是最古老的匆忙。
岁月的刻刀镂刻出一道又一道的伤痕,在您的眉间,在您的脸颊,是否,也在您的心上?
匆匆,别忙 。
文/暗夜踏鸿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开头大概在二十多年前了。
有那么一个男人,因为我的降临人世,成为了父亲。
与很多孩子相比,我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就是,我小时候的确很调皮,不但调皮,而且淘气。
当然,在父亲看不到的时候。
很小很小的时候已经不记得那么清楚,但是在脑海中却始终有那么一个巍峨挺拔的身影,在梦里,挥之不去。
那时候的我总以为父亲是什么都知道的。
越长大越发现,原来他不知道的东西竟然也有那么多。
我不清楚是不是每个男孩子都要经过像我一样的人生,曾经臣服在这个男人凌厉的目光中或者厚实的手掌下,然后渐渐的学会叛逆,觉得他迂腐封建,觉得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觉得自己才应该是一家之主,然后突然有一天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个让自己小时候一听见声音就噤若寒蝉的男子汉的背,已经那样驼了,后来发现自己真的就快成了一家之主,原来岁月是这样匆匆,匆匆地没让我们来得及停一下脚步。
父亲的命很苦,哪怕是在他那个年代,爸爸两岁的时候我爷爷去世,在他的印象中没有父爱,关于爷爷的一些影像是靠着一些其他老人的只言片语才拼凑起来的。
有人说,没有被人爱过的人不会爱人。
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对,现在却发现不是这样。
尽管爷爷去世很早,可是父亲对我的爱却不曾少过。
回忆中被父亲打的次数用一只手就可以数的过来,回首时才发现,次次都该打。
他几乎不曾拥有过父爱,却依然巍峨如山。
我在这样的山的怀抱里长大,却一直想着有一天能够逃出山去。
我做到了。
然后我发现,这座原来巍峨的高山竟是那样的贫瘠,他的营养几乎已经被我榨干。
《父亲》
人们说父爱厚重如山
于是我看见
您的脊梁年复一年愈来愈弯
这是不记得何时曾写给父亲的一首三行诗,言简却是切身体会,驼了的山峰已经背负不起展翅高飞的雄鹰的希望,但是那现在瘦弱下去的臂膀却依然是鹰儿最贪恋的故乡。
年过半百的父亲看上去已年近七旬,佝偻着的身躯似乎在诉说着这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痛,我了解,我又不了解,当所有的男孩子在成为一个父亲之前,都不了解,可是我在尝试着了解,我想,我了解了一些,却了解的还不太多。
当初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父母而言,孩子就是其生命的延续。
可是,仅仅如此吗?
我不知道,我现在也无法知道。
“严父慈母”大概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几乎所有的儿子小时候挨打挨母亲的要多,但是却鲜有儿子怕母亲,大部分的儿子都是畏父如虎吧。
很不幸,父亲属虎。
而我,属猴。
“老虎不在山,猴子称大王”这句话大概是我真实的人生写照了。
记得求学期间给家里打电话总是打到母亲的手机上,聊了很多之后,妈妈会问要不要和你爸说两句?
我说好。
即使,我不乐意。
然后对话大概就是如此的千篇一律。
“爸。”
“嗯。”
“最近身体好吗?”
“嗯。”
“家里没什么事吧?”
“嗯。”
“嗯……”
“你最近学习怎么样?”
“差不多。”
“钱够用吗?”
“还行。”
“嗯,和你妈说吧。”
想来那时候父子之间的对话惜字如金,我不知道该怎样和这个自己从记事起就开始反抗的男人去交流,那时候的只言片语究竟包含着多少内容?
我不知道。
现在每次和老爷子打电话一聊就是大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时辰,之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一个男人,用他一生的行动在指引着我如何前行,他能做的时候,从来不说。
现在他的话多了,是不是因为,他、已经老了……
我不敢想。
那个山一般的男人怎么会老?
可是我不得不承认,他一年比一年老了,那年复一年愈来愈弯的脊梁在提示着我,他、真的老了……
扳着指头算算吧,也是年过半百已走向花甲的人了。
时光匆匆,岁月匆匆。
只是,匆匆,请别忙,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再多些时候,能和爸爸聊聊人生。
后记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记述父亲和我之间的事情,我从来不知道自己会怎样去描写自己的父亲。
在别人眼中,他只是平平凡凡的一个普通人,可是在我眼里,他是一片不变的天。
极端叛逆的时候曾经觉得这个男人根本就不配做自己的父亲,他封建,古板,呆滞,迂腐,不肯与时代接轨,不懂新一代青年人的生活,时光走过之后再回想,却发现,不是父亲不曾理解儿子,而是儿子从来不愿意去理解父亲。
现在还不晚。
只愿,能再多一些时间。
匆匆,请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