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一家生活在巴克峰下,摩门教徒吉恩控制着一家的生活和思想,日常兄弟姐妹为父亲的废料厂工作,目前学习做助产士,一家人都跟着父亲准备迎接“世界末日”的到来。他们不信任医院、不信任政府。后来哥哥泰勒离家求学,无形中燃起塔拉的希望。通过她自己的付出开始在镇上工作,参加唱诗班,学习舞蹈。但父亲和哥哥肖恩不会允许这些事超出自己的控制,肖恩对塔拉实施了家庭暴力,将她倒扣在马桶中,一件干净合身的衣服都是不被允许的,甚至称塔拉为“妓女、黑鬼”。父亲不允许塔拉学习,以身体暴力惩罚她。在塔拉的努力和隐忍下,悄悄学习,进入杨百翰大学,并最终获取奖学金进入更高学府。
这本书算是很多人的书单之一,有人觉得这本书给了生活的勇气,也有人觉得这本书像流水账一般。实话说,刚开始我也是如此,但读完这本书,合上的时候我好像有点被触动了。国情不同,每个人的经历也有所不同。但通过教育给予自己新的体验和生命则是一样。
塔拉父亲的狂热偏执和守旧,母亲的隐忍和迁就,哥哥的暴力和打压,姐姐的软弱和逃离,试想如果是我,我能否突破这些压力往前?尤其是塔拉上学一段时间纠结是否要放弃求学之路使我深有共鸣,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知,所以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更显得局促、迷茫、慌乱。一边是所谓亲情的呼唤,一边是自我探索的吸引,就像封面上的大山和小女孩,如果山峰不是笔尖带来的希望,我想我会深感窒息。
看了很多人的解说,我更感觉对于这本书我是迟来的泪流之感,女性长期处于社会的弱势下面,而很多人能抓住的仅仅是教育的机会,使我想起多年前一个姐姐的话“如果回到高三的时光,我会拼了命地进隔壁的学校”,我们都要承认教育所带来的思考和圈层,而人作为自身的基因属性,我们更喜欢安逸、目前的生活,对于学习、运动等反人性的进步触发条件是极其困难。我们只是在各种环境下,都保持飞往那座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