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开始读曹德旺先生的自传《心若菩提》,比较轻松的读完第一、第二章,现将这两章的阅读心得做个盘点,真实记录自身的阅读体会,免得流逝掉而遗憾,读书产生的想法都是瞬间的,不记录下来也就消失了。
以前对曹德旺先生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做汽车玻璃的,很富有,偶尔看到一些平台对他的介绍,知道他是佛教徒,为祖国的慈善事业捐了不少钱,也写了一本自传。7月13日,我在书店买了一本,书的封面是白色的,为此专门用一个自封袋装上携带。
读人物传记还是有好处的,看看别人的人生经历,也是一种启示。曹先生说,这本自传是他自己写的。读起来就像拉家常一样,他娓娓道来,情绪也为之起伏不定,有时泪眼朦胧,有时又哈哈一笑。谁一路走来都不容易,艰难困苦似乎都是成长的必须。
曹先生的父亲常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书读多了,人难免会有些书生意气,做事太理想主义。现实世界是以生存为基础的,各类的生产劳动,都是以满足自身更好的存在而运转的。
记得年轻时,有长辈对我说,该读书的时候读书,该结婚时结婚,该为人父母时为人父母,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基本原则,你个人违背了会付出一定代价,也没有人会去同情你。结果是该读书的时候,我没有好好读书,以至于处处落在同龄人之后,在别人致富奔小康腰缠万贯财务自由的时候,自己还在“止乎哉不多也”的发着读了某本书的“朋友圈”,还在为生存而奋斗。哀哉!
窃以为,不幸的童年基本是相似的,如饥饿、贫穷、受欺凌等等;幸福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曹先生的童年、少年时期大抵也是如此。捡树叶、放牛、割草等,好在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他的母亲是地主的千金,见识做法上自然不一般。曹先生说,“小时候,我们总要忍饥挨饿。时常一天只能吃两餐,而两餐也只是些汤汤水水,难顶饥饿。饿的难受了,我们会叫,这时母亲就把我们兄弟姐妹集中在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儿,吹口琴,唱歌,玩游戏。我记得母亲当时总交代我们,千万别告诉别人我们家只吃两餐,记住:‘让人知道了,只会看不起你’,出门‘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曹先生的母亲还把孩子穿破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认真缝补,家里也收拾的一尘不染。曹先生后来做推销员,衣服总是穿的干干净净,很注重自己的形象。
曹先生是幸运的,她有一位优秀的母亲深深影响了他;看看任正非先生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袁隆平院士的文章《妈妈,我想您了》,每位杰出优秀人物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曾经有人告诉我,娶一位好妻子,能改变三代人。好女子是所好学校。宁娶富家奴不娶贫家女等。这些论述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曹先生的叙述里,分明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做事机敏,爱动脑子,悟性极高的人。15岁时他到农场干活,活儿很轻松,每天只是数大人们挖好的树坑。别看这活简单,一不留神,就会数错。很多人宁愿挖树坑,也不做这个轻松的活。刚开始,他也数错,后来他找到了不数错的方法,就是手捻一根树枝,一个一个坑点数过去,清晰明了。修水库的工地,他替营长和指导员着想,去修架子车等,后来主动请缨去做炊事员,顺利解决食堂和民工之间的矛盾纠纷。
曹先生是一位心的善良,胸中有大爱的人。在大洋农场夏天的一个正午,他出于好心,不想让行人喝凉水生病,接济了那个叫王以晃的行人,并留宿第二天将其送走,从而给他的人生带来一番变化。后来,王以晃生病后,他帮王以晃的儿子成了家,安排处理了王以晃的后事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