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25》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今天是戊戌年辛酉月己酉日,八月初五,2018年9月14日星期五。
19:04,姐姐找到我的。
上一节,学习了朱子和张居正先生对传二章的讲解,从中得出儒家的恕道在实际应用中无处不在。自新为体,新民为责,施以日日不断之功,戒以义袭而取非是。
今天学习王夫之先生对传二章的要点论述,虽短却精,值得为之预留一篇。
船山先生说,对于君子可以要求日新其德,对于民众却不可以提出明的要求。
如果目标不针对民众,如何理解"明明德于天下"呢?
对此,朱子曾做过说明,他认为之所以针对君子提出"明明德于天下"的要求,是因为"规模须如此",虽然看似推及民众而言,本质上却仍然是自我推致而言,并非以自己已明之明德去教育和要求民众。
那么,如何理解"新民"、"作新民"呢?这里,"作"是鼓舞振奋的意思,不是鼓动要求的意思。作新,就是用日新之道鼓舞民众的意思。不是以它作为标准和要求(这还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恕道精神)。
为什么不应该以明的标准去要求民众呢?勒庞的《乌合之众》可为理论参考,此不赘述。看一下船山先生的讲解,他说,明是复性,需要在心、意、知上做工夫,这显然是个体行为模式,要求也只能下给个体,不可推演给群体民众。对于民众来说,不要说讨论诚、正这样的概念和功夫了,就算是格物这样一种探讨原理的工作,已非其所能。
那么,"作新民",这份鼓舞振奋的作为,又当如何理解呢?这个新,限定在修身上是恰当的,也就是说,应用到民众群体上时要求要放低放宽,止于去除身上一段染污,就算合格了,所以《四书章句》解释《盘铭》时也只是说:"旧染之污",且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程度要求,比如说,针对成汤的要求必然是用放大镜式的细致,针对民众群体的要求则要粗略即止。更进一步分析要看到,这是成汤为了自我警示而刻在澡盆上的话,无妨理解为本来就没有染污而以染污为戒呢。
大哉恕道!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