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外出时目睹一位妈妈和女儿的一场战争。
女儿任性地扔掉了杯子。妈妈生气地瞪着她。
“你的杯子不要了吗?”
女儿回瞪,并不答话。
母女二人僵持。
妈妈拎着大兜小兜继续朝前走了几步。
女儿见状骑着滑板车跟上。
妈妈回头继续吼:杯子,不要了吗?
这时女儿点了点头。
“那你就这么站那,杯子会自己回来吗?”
女儿回转身,骑着滑板车去捡杯子。
妈妈继续吼:回去给我罚站20分钟,好好反思反思!”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你不会理解妈妈在那一瞬间的愤怒。不管父母做的是对还是不对,孩子有时候就是会不当回事儿,作对,甚至是反抗你。这时候,家长唯一冒出的念头就是惩罚。
即使我的孩子刚一岁多,我已经认识到有时候他真的是小怪物。完全不受控制。不理会规则。没有自己的节奏,也不跟着你的节奏。还会不停试探你的底线。所有不能做、禁止去的地方,在他眼里根本就是神秘地带,非去不可,非做不行。
要惩罚孩子,真的是有太多理由:
“这个时候如果不好好惩罚一下,他以后可能无法无天。”
“实在是气疯了,没有别的办法。”
“如果不惩罚,他怎么知道自己做错了,以后不再做。”
“惩罚是这混世小魔王唯一能听懂的语言。”
2
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惩罚,还记得当时你是什么感受吗?
“妈妈拿尺子打我手心以示惩罚。那个时候我特别恨她,只想着以后再也不见她。这样想了以后,我又会有罪恶感。”
“我会觉得,爸爸是对的,我太差劲了,理应受罚。”
“我会幻想我出车祸了,或者生了重病,让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后悔。”
“我只想着如何报复他们。”
你明白了吧?
惩罚带给我们的是内疚、敌意、低自尊和低自我价值。
当我们这样惩罚孩子时,会把同样的感受传递给他们。
那么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那是惩罚还是不惩罚呢?
3
孩子应当经历自己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不是由家长通过惩罚告诉他。
例如文章开头这位妈妈,女儿扔掉了杯子,那么就该承担没有杯子喝水的结果。
敲黑板,重点是,惩罚根本不起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反思。
扔杯子的小女孩需要学习的是当有情绪时,如何用乱扔东西以外的表达方法,而妈妈惩罚的是乱扔杯子的行为。
孩子的精力会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措施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思考,以及纠正错误的机会。
妈妈的惩罚,实际上剥夺了她对整个事情的反省过程。
惩罚太容易。而代替惩罚,启发孩子从错误中成长,真的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