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个持续改善的流程
Step One Identity the bottleneck or the system constraints
第一步:首先找出瓶颈,既系统的制约因素;
Step Two Exploit the system constraint
第二步:决定如何挖尽它的潜能;
Step Three Subordinate to the system constraint
第三步:令其他一切迁就以上的决定;
Step Four Elevate the system constraint
第四步:将制约因素松绑,至一个更高的生产力;
Step Five Go Back to Step One
这个完成了,它大概再也不是系统的制约因素了,回到第一步, 找到下一个制约因素,即新瓶颈,你要面对的下一个挑战。
落不落地是评估定位的一个很正常的指标,这非常合理。那落地不落地是靠实力还是靠运气或者靠意志的坚持呢?由于企业经营面临着非常多的细杂琐事,稍不留神,落地没落成,泡汤了。一旦泡汤,再次重启的机会就小了很多,重启的难度也就大了很多。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超过1200多家企业的实地走访,我们发现,落地不是靠运气,落地也不仅仅靠意志的坚持,落地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
既然是系统工程,那就一定要把流程整的非常复杂,非常的琳琅满目,以至于一看到这么多的细目,直接就崩溃疯掉了。但我们一个一个的分解,事情也就能水落石出了。
在进行企业深度辅导的过程中,我们提炼出定位落地的流程,流程中的关键要素大致有十个,其中包括:要什么、定位、团队、内容、推广、询盘、试订单、成交、拓展和目标。
先简要界定一下关键要素的概念。很多情况是名词是一样的,但解释和定义不同,其意义也就不同。为了不产生混淆,就一个一个的解读一下。
第一个:要什么?
我们越来越发现,这个来自于成功学的关键词,还真有点意思。我们发现,落地情况不理想的情况最多的并不一定是资源问题,反而是要什么的问题。
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能够把企业现实遇到的问题发现出来,提炼出来,写出来,更新在微信的公众账号上。便有几位朋友发来消息说,我关注您的微信很久了,我的企业也遇到了问题,然后就是企业的盈利受到威胁呀,客户经常压价呀,未来很迷茫呀。然后,我就问,你确定这是企业暴露出的问题吗?他说是。我说,你是希望泛泛的交流呢还是真的要解决问题呢?他说,我不要泛泛的交流,我要解决问题。我说,泛泛的交流呢,你在微信问我,我就在微信回复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要解决问题呢,我的建议是系统的把企业问题呈现出来,然后我们能有针对性把企业的情况进行梳理,帮你找出解决办法。他说,好啊。我说,这个梳理的时间大概会用到两三天的时间。他说,好啊。我说,建议可以来课程上了解。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种情况,我认为,企业要解决问题还只是在“我要了解了解”的状态,还不是“我要解决问题”的状态。
真正的明确要什么,才会义无反顾的为了这个目标迈进,并把过程中的问题去解决。企业要的究竟是什么?我要赚钱,我要做品牌,我要把企业做出百年企业,我要做成行业翘楚。要的东西很多,欲望很强烈。但客观上,并不是所有人的目标属性都非常强。
在广东有位企业家,他有太多的精力被困囿在眼下的琐事上。企业的各个环节都要操心,有国外的客户来,要拿出时间接待。供应商的货,品质不达标,品控过不了,拿起电话要过去骂。市场部的同事做出来的东西不满意,还要憋着耐心,一遍又一遍的催。去年要申请的商标,忽然想起来,发现还没动。各种头昏眼花,各种乱七八糟。
企业不明确要什么,过程也就会像走路踩上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我们在跟进一个细分市场的项目时,又遇到了“要什么”的困境,好在于能尽早的梳理清楚了。我们给企业布置月度任务,要向挖掘出的500家细分市场精准客户进行定点爆破开发。
结果两个周过去了,仍然没有消息回复。电话打过去盯这个事,负责销售的主管说,我们做了,我们把开发信发出去了。但是,客户都没回。我们觉着开发细分市场,对我们来说,时机并不成熟,会耽误业务很多无谓的时间,我们就把精力放在过往形式的销售工作中了。你晕不晕。为什么开发细分市场,就是因为传统市场的利润下滑太严重,老客户成交的前提都是压低价格,同行做的太多,原来的竞争优势现在同质化太严重。为了形成差异化优势,才启动的细分市场行动。前期做了大量的验证,实验,就在发开发信这个问题上卡壳了。
这是“要什么”的问题吗?这不是销售员的技巧和态度问题吗?其实这个问题,仍然是要不要的问题。如果能把要什么理清的话,就会以始为终,从结果去倒推过程。换个角度看,写了开发信,这个行为只是在成交细分市场这个结果中其中一个销售行为而已。要达到客户开发的目标,有很多很多工作去做,去尝试。而不仅仅是,我做了,就够了,至于客户接不接受,这不是我的事,这不关我的事。
因为市场上,有很多企业都崇尚狼性团队,所以真有很多企业的团队成员都嗷嗷叫。眼神里透漏出欲望之火可以燎原的架势。一个口号喊起来,整栋楼都要摇晃成地震。我要。我要。我要。
我要和明确要什么,要的东西是不是价值底线以上的。也还是不同的。
要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很隐蔽但同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较快解决的问题是借助外脑,和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碰撞,确定一个全员认同的目标。
同时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和推动的目标。 这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大中企业需要有,小企业更需要有。
你要什么,才会有针对性的匹配资源,才会去找办法,找出路。才会释放出内驱力的作用。 有了第一个突破的瓶颈“要什么”,第十个瓶颈因素“目标”才会起到作用。
第二个:定位。
定位究竟是什么?定位是谁的事?
我们对定位的定义是差异化,是企业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是从根本上和同行竞争进行隔离,同时能被市场认可。
我们有一家企业组团报名学习,外贸经理带队。团队的业务员非常关心业绩,恨不得把耳朵和眼睛分别使用。耳朵听课,眼睛看询盘消息,恐怕漏掉了几个亿。当有问到你企业的产品和别的公司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外贸经理就直接说话了。“我们的产品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做的别人也在做。只不过我们的推广力度大一些。但同行业逐渐认识到了,推广力度的优势下降的厉害。”
这个就是明显的定位问题,企业差异化优势有没有呢?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一个现实的情况就是守着金矿干着挖煤的活儿,把金矿石拨拉到一边儿,把煤块儿再盛到筐子里。由于经常在自己公司的环境里,反而自己的优势因为太麻木,被忽略掉了。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差异化有几种方式,比如提炼与挖掘,比如品类分化,比如重构标准,等等,定位以及定位壁垒的搭建需要两个角度的资源,一个是对自身行业的深度了解,另一个是跳出本行业本企业从更高一层的高度来进行俯瞰。这其实是需要一些门道的。
我的建议是,如果确定自己需要差异化的定位,确定自己搞不定,可以请外脑。 比如找到我们。
有很多人说,定位不是刚需,不定位,企业也死不了。我倒是认为,企业是需要定位的,只不过受限于人的认知,认为有钱赚就够了,认为跟着别人屁股后边赚点钱就够了,认为靠抄一抄,跟跟风,就可以。这不是企业不需要定位,是人的认知受限。
定位应该在前,但实际情况是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发现销售解决不了,市场解决不了,生产解决不了的时候,原来是定位的问题,就再回来补定位的课。也正常。
有位在亚马逊赚到钱的朋友跟我聊天,说接下来迷茫了。他接触亚马逊比较早,在别人还在做仿品的时候,他开始切到日用品,在亚马逊开了多个账号,因为产品品质还不错,价格也比较有冲击力,才一两年,就买了四五套房,团队也做到了七八十人,仓库就有两层。接下来呢?遇到了瓶颈,经过深入的分析,问题就出在定位上。生意因为多且全,价格优惠,所以有了积累,再往这条路继续走,走不下去了,那定位就到起作用的时候了。因为涉及生意机密,在这里就不深入说了,有兴趣,可以单独交流。
第三个,是团队。
我们下次解说~
欢迎关注微信~18621821665,继续交流
打赏随意,感谢您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