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拿什么‘拯救’你,奶奶?”如果奶奶听到这句话,她的回答应该是,“嘻嘻,救什么救,我不是好好的吗?来来来,多夹点菜吃,多喝点汤……”我讨厌这样的奶奶,越长大越不喜欢她这个样子。
奶奶有六个姐姐,她是七妹。奶奶说,“我的命算不错的了!”她的“算不错”在我看来是那么地没有说服力。
我问她,“你喜欢爷爷吗?”
奶奶回答,“什么喜欢不喜欢的,面都没见过。他们说‘可以’,那就可以了。”
爷爷很疼我,可这也不能“抹杀”脑子里他伤害奶奶的一幕幕清晰的记忆。他打她,抡起周围的工具就打过去。
“你反抗过吗,奶奶?”
“怎么没反抗过?有一次,他死命地打我,肚子又饿到不行,我想着跟他拼了,想着死了算了。”
奶奶一边说着一边露出了貌似胜利的“笑容”。
我知道,她所谓的“反抗”不过是求生的本能,并不是有意识地反抗。
“奶奶,爷爷对你好吗?”
“什么好不好,他不打我,不骂我,就算好了。”
奶奶生了五个小孩,有了孩子以后。她在家里越发直不起腰来。有了这些牵挂和责任,奶奶连求生的本能也丧失了。如果“反抗”丈夫,那些气自然就撒到了儿女的身上。她怎么敢?
后来,爷爷中风了,卧病在床,脾气越发不好了。就算他躺在床上,也能对奶奶拳打脚踢,恶语相向。爷爷躺了三年,最后病逝了。那时候,我在上初中。除了第一次体会到亲人离去的伤感外,我内心深处有一小处在替奶奶高兴。她终于不用被他打被他骂了。
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习惯的可怕之处。书上说,二十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奶奶被“奴役”,被打,被骂已经有几十年了。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那些记忆早已化成奶奶的血和肉,铸造了她这个人。
“奶奶,你有觉得过不下去的时候吗?”
“那又有什么办法?大不了就不活了。”
奶奶一边洗着碗,一边回答我的问题。
其实,在她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大不了”的事情,只有各种家务活。奶奶现在在伯父家里,她不愿意到我们家来。我和弟弟都长大了,她觉得自己没有活干,没有事做。很多人跟我说,“人老了,还是闲不下来,总要找点事情做。估计你奶奶也是这样,我能理解她。”
人老了真的是闲不下来吗?在物理课上学过“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生活上,那是做一件事情越久,周围的人说得越多,人们就会认为自己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也就会那样去做。到最后就会忘了哪些是自己真正的想法了。
奶奶从来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她听丈夫的,她听儿女的。现在作为她孙子孙女的我们长大了,她又本能地“想”听我们的了。
“奶奶,你晚上想吃什么?”
“你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奶奶,你觉得哪件衣服好看?”
“我不知道,你觉得哪件好看?别买了,浪费钱!”
“奶奶,你喜欢哪种颜色?”
……
无论,我怎么努力地问下去,都不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的。奶奶对这些没有自己的看法,因为她从来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如今,她终于可以选择了。这对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陌生感,而不会是释放和自由的快感。
很多人穷尽一生追求自由,等到真正自由了,换来的往往是一种不适感,无所适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渴望自由,却又恐惧自由。而我的奶奶连“自由”是什么都不知道,她不懂得恐惧。那一刻,她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里,老布得知“上面准他假释了”,他挟持了赫伍,说,“我只想犯点错留在监狱里”;瑞德在坐了40年的牢后获得假释,在工作的时候,连小个便他也要打报告,“不打报告我一滴也挤不出来”。这些就是“体制化”在电影里的表现。
人类创造的“文化”里面包含了制度。国家的制度,家庭的制度。当我们长期在一个体制下生存,而不是生活,习惯了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哪怕是被压迫,也不易引起觉醒,那种躲避在一个体制下而获得的“安全感稳定感”所造成的麻痹最终将人“体制化”了。
其中,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就是家庭里的“体制化”。从小,我们在课文里知道“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我们的避风港”。回到家里看到一幕幕真实的情景分明在提醒着自己“并不是所有的家都是温暖的”。
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上个月我带她出去旅游。这一路上,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对奶奶的影响。从出发那一天开始,不止三遍告诉奶奶什么时间要准备好在家里等我来接她。可我按门铃没人听,打电话也不接,终于开了门上去,奶奶刚刷完牙,身上还穿着睡衣。原来,奶奶很早起来煮了粥,像往常一样给伯父一家准备好了早餐,好像忘了我们今天要去坐火车。
在旅途中,奶奶就像一个小孩一样。每隔一段时间,我要问她一连串问题:“饿了吗?”、“冷不冷?”“渴不渴?”、“要不要上厕所?”……奶奶的回答则是,“好像不怎么饿,吃也行,不吃也行”、“不冷,不冷”(明明冷得发抖,还好我及时给她买了毛衣和厚外套)、“喝点水也好”、“厕所嘛,可以上也可以不上”……
如果我不问奶奶,她是不会主动跟我说的。内心是多么希望奶奶向我提要求,“我饿了,想吃这个”、“有点冷了,给我拿件衣服吧!”……可是,奶奶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跟身边的朋友聊了这个话题,他们的反应出乎意料地统一,“我能理解你奶奶,我的奶奶/外婆也这样,她们闲不下来,习惯了,改不掉的。”我很能理解奶奶这样的表现,就是因为了解,因为理解才更加感到心疼。
我该拿什么“拯救”你,奶奶?我是这个“伤害”奶奶家庭里的一名成员,作为一名女性,即使上了大学,学了一些知识,懂得了一些道理,看到了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我也没办法去“拯救”奶奶。
认真地想了想,我这里有“包容”、“理解”和“爱”,偏偏奶奶对这些是感到陌生的,她习惯被人使唤,被人责备。忘记了被人包容,被人理解和被人爱。仅存的那一点爱的记忆是父母留给她的:“我八岁的时候还跟我爸爸妈妈睡一张床上,晚上他还会带我去上厕所”、“我爸爸会做豆腐给我们吃,放点葱花,拌上花生油和酱油,可香了!”。
自从奶奶嫁到我们家,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给她留下太多爱的记忆。这值得我们去反思,努力找到真正对奶奶好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