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读书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因为读书比较浮躁,贪多求快,往往在翻来一本书的时候,直入主题,从来不会看序言部分,无论是译者序还是作者序,都不会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看《写作这回事》,由于当时环境比较吵,怕影响了读正文的思绪,就随手翻了翻序言,这一翻,竟发现了大价值。
在《写作这回事》里,开篇有一题为《金先生论写作》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记录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这篇文章有不少干货部分,我所指的干货,就是在一篇文章里,可以牵引出很多相关优秀作品,从而有助于我们丰富相关书籍的储备目录。在这本书里,开篇序言为了说明金先生读书仔细,善于评价,引用了很多广为流传的作者和作品,比如《廊桥遗梦》、《指环王》,作家艾略特、黑利、欧茨等等。这些作品都帮助我在日后了解金先生、了解金先生的阅读品位,和了解悬疑恐怖类作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反观很多书的序言,其实都十分有阅读的价值,这价值大多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
一般的序言里都会对本书作者进行一定的简介,这些简介来源可靠,往往是我们了解作者的绝佳素材。
在《金先生论写作》这篇序文里,开篇就对作者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十岁前后开始试笔,五十三岁时已发布三十五部作品……”这些内容让我对一个之前并不了解的作者,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作者是什么类型,写过多少作品,经历过哪些重大的事,了解了这些内容,使我在阅读之前有了一个充分的心里准备,明确了这次在书中相遇的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作者,以及在他身上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大多数的书籍序言都会有这样一个部分,比如在《中国通史》里,出版序就对吕思勉先生进行了一定的介绍,“现代重要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虽然是一些很基本的人物介绍,但相信非科班出身的我们,并不能对每一个作者均了然于胸。因此这样一段简短而精准的介绍,想必更有益于我们对作者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其二,全书内容以及重要内容的了解。
序言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对全书内容进行概述,并会对重要内容和精髓之处进行点拨,这使我们在阅读书本时,能够更有切入点和着重点。
比如在《金先生论写作》这一篇序言里,序言作者对这本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拆解:
1.全书风格——妙趣横生,不强加清规戒律,“开口见喉咙”。序言作者在写到这本书时说,起初他不相信写作这一行可以论教,本想旅途上用这书进行催眠,却没想到整个旅程下来,书都没离开自己的手。这就让我有了一个很好的心理准备,至少我知道,这不是一本刻板的教科书,也让我更有兴趣和欲望读下去。
2.简述了部分书里的精华内容。序言中说道金先生强调多读,且仅以自己经历为例,写作之前读了六吨漫画;金先生在旅途中受到启发,构思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将它简要记录在餐巾纸上,并抓住灵感,在到了旅馆以后,一刻不停歇地写作。这些书中内容细节的介绍,让我产生了初步的印象,明确了该怎么读这本书,以及该重点读哪里。
在《幸福课》一书里,作者的自序也提到了不少内容方面的东西,它让我们了解到这本书是为什么样的人而写,是否适合我们阅读,以及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在序言里,作者写道,“我时常设想读这本书的你是怎样一个人,你大概正处于某种匮乏,也因此会有种种不安……如果是这样,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它明确告诉了我们,书里将会谈到哪些内容,适不适合我们阅读,能够给我们怎样的阅读体验和收获,从而帮助我们做好了阅读前的思想准备。
其三,序言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一本书的写作背景,是我们对于书籍内容进行理解的重要辅助工具。有了这样的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书里较为深刻的内容与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一本书,大多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作者和创作这本书的背景,所以我们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和情绪。而这些内容,大多在序言里,都有很好的体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这本书的序言堪称是经典。当然它不被叫做序言,而被叫做“导读”。在第一遍看这本书时,我几乎对作者、人物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他的文字风格等均没有任何的了解,所以一遍看下来,我似乎完全不能理解这本书好在哪,为什么得到如此多的“吹捧”。在第二遍阅读时,我一不小心,忘了“导读”其实是“导读”,稀里糊涂把它当做了正文来看,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内容逐渐清晰了起来。比如作者毛姆所生活的时代,小说的风格由现实主义逐渐过渡到现代主义,而毛姆本身却是正统现实主义的固守者,这种流派之间的抗争就被他写进了《月亮与六便士》里,所以这本书表面像是写高更,其实却是在写他自己,写他自己在艺术风格之路上的坚持与抗争。
又比如《中国通史》这本书,这本书里的序言和绪论也是我所喜欢的,绪论里记录了大量对于历史这一学科的解读,从而加深了读者对于这本历史著作的理解,乃至历史这一学科的理解。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史学之所求,不外乎1.搜求既往的事实,2.加以解释,3.用以说明现社会,4.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这段话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更让我明确了选择史学方面的著作,以及阅读学习史学的重点所在。
除此之外,《乌合之众》也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正文非常短小精炼,如果单纯通读正文,非专业研读的读者,不见得能够全面地了解这部作品的精髓。但在序言部分,(当然这类书通常都有很长的序言)序言作者介绍了很多相关方面的著作及研究,介绍了很多作者、作品以及学术界对于这一作品的评价,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
当然这都只是序言作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序言里还有很多摘抄原本的名言名句,以及对于作品的评价等,都值得我们去翻看和记录。
如此想来,自己似乎错过了很多书里这一重要的部分,错失了很多更了解一本书的机会,所以我读过的大部分书,都没什么印象,也没怎么理解。
读书是个慢过程,还是应该戒骄戒躁,仔细琢磨、吃透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和领悟。正所谓粗读一百本书,也不如精读一本好书,大概就是这个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