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我总是忍不住看手机?
等地铁时,看;
无聊时,看;
和人聊天的间隙,看;
学习久了,起来站一下,刷;
睡觉前,看;
发个朋友圈后,或者是Quora上写了一个answer后更是看……
简直比上瘾还上瘾。
看什么呢?噢,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看看微信,然后看朋友圈。朋友圈看完了?再看看微信好友有没有发信息。没有?再看看其他群的聊天吧。看完了?看QQ吧。QQ也没有?算了,随便打开个app,继续无目的地看。
简直就是吸毒。
我也尝试以其他方式来阻止这种无任何目的的看。例如限制看朋友圈次数、列出每天必看的公众号、用看Quora代替看微信来提高英文、尝试下载一些读书软件。
结果,看朋友圈次数根本就限制不了,尤其是自己发了朋友圈之后;看微信公众号,的确也有落实,但只是时间比较长的时候才做得到,例如坐地铁,更别说有时选择文章时还是避免不了的白白浪费时间;看Quora更是如此,这个还要一定的自制力提醒,因为是英文的,更别说看的时候其实还是无数的instant information,只是换成了英文的。
当看完一篇好文章、Quora的好answer时,啊,放松一下——于是又回到无目的的刷微信状态。
简直无药可救。
嚷着没时间看书,没时间执行自己的计划,没时间定下心来练字,没时间看一部电影,没时间上网课,睡眠时间不足,甚至没时间和家人聊天。时间都去哪了?喏,都被撕成一块块碎片,然后贡献在无目的的看手机上了。
二
我想起了《象与骑象人》所说的
”我们的心,是头放任的大象,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是,于是,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
和我现在的情况简直不能再贴切。
心中的“大象”,不喜欢集中精神阅读、思考,沉溺于即时信息的海洋,看上去似乎总想寻觅点什么,却又什么都找不到。
而“骑象人”,总想扯住大象,不让它随意乱撞,但往往力不从心。
于是,矛盾产生了。
不得不感慨,现在的电子设备、游戏、软件开发者、商家太懂我们心里“大象”的想法了,简直把握得游刃有余。大象放任得越多,就越沉溺,结果就是如现在社会所示,上瘾般的刷。说什么担心人工智能掌控社会,啊,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状态难道不是吗?人类,败在了自己无法被“骑象人”掌控的“大象”上,完全被电子产品奴役了。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信息量史无前例地增长,生活也史无前例地便捷,沟通史无前例地便利,知识也史无前例地垂手可得;可是,我们的社会,也史无前例地陷入了焦虑。
通过数据上传和共享,我们紧紧地连成了一个整体,这数据整体仿佛一块磁铁,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粘到上面,然后欲罢不能。我们身边的刺激源越来越多,我们的神经也越来越习惯于高刺激状态,越来越难以平静,越来越麻木。
所以,谁能跳出来让自己冷静俯瞰这个“数据磁铁”,保护好注意力,谁就有控制权,获得解脱。
三
所以,要怎么做呢?总不能承认这个事实,然后心甘情愿地一天到晚被奴役。
因此,归根到底就是要协调“象与骑象人”之间的关系。
靠意志力?就像我之前的文章《自律不是长久之计》,意志力不能一直都用,只能在开头的时候用。书中也说道,阻碍幸福的三个障碍之一就是无能的意志力——“单靠意志力,控制化系统很难打败自动化系统”。因为控制化系统很快就会疲惫,但自动化系统却能全年无休地运转…..
因此,靠意志力,很难达成象和骑象人之间的一致。
那什么是象和骑象人完美配合的状态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的“心流”。
在心流状态中,象与骑象人配合的天衣无缝。这是,大部分都是象(自动化过程)处于主导,一路顺畅地向前奔跑,而骑象人(有意识的思想)则完全沉浸其中,搜寻问题与机会,协助象顺利运作。
这心流状态,可谓是二者协作的最高境界。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或多或少遇到,例如在听歌、写作、摄影等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似乎找到重点了,关键就是兴趣。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大象便会沉浸其中,而做这些事情带来的成就感也会让骑象人积极配合。所以,应该做的就是拿自己的兴趣,避开刺激源。
所以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避开刺激源,二是做自己喜欢的并且有益的事。
避开刺激源?很多方法。关掉朋友圈小红点、关闭通知信息……甚至…关机……太多太多。担心有人找你?其实没那么多急事。一天到晚开着信息提醒,或许能避免那发生概率为千分之一的“急事”(而且多数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但是机会成本却是发生概率为百分之百的注意力的丢失。
找到自己的爱好,做真正有益的事:看书、学技能、运动,有很多很多,相比起那些爆炸新闻,那些即时信息,这些都是低刺激的事情,可是却能带来长远的收益。但或许一开始,真的要靠意志力来“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而且也尽量做一些能很快看到效果、能给自己带来乐趣的,例如看自己喜欢的书,等到有所改观后,再慢慢深入下去。
只是,说再多,也没有用,道理,象和骑象人都懂。
这场注意力的战斗,注定是长久的。呵护好注意力吧,周围很多商家、开发者都在对它垂涎欲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