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大时代》非彼《大时代》,并不是郑少秋的股市版本,而是内地版段奕宏、高虎、蒋勤勤的IT版本。
敏感时期,新片好片不断的南瓜电影把所有国外影视剧全部下架,只有国剧可看,搜来搜去好看的都看过了,搜了部华谊兄弟的《大时代》连续剧,讲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几个年轻人深圳创业的故事,横跨特区起步发展的三十年。片中人物经历可以看到很多大腕人物的影子,看到他们的起起伏伏。
电视剧还没追完,但其中的场景、大事件都好熟悉,因为那就是我们的时代。
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股票认购证、电脑的普及、华强北电子一条街、盗版软件横行、铁皮工棚……都是曾经经历、感受过的。只是没有剧中人物那样大起大落、发达罢了。
九十年代初做财务工作,单位里返聘的老会计还用算盘拨落来拨落去的,会计凭证汇总要用直尺画丁字格手工抄录汇总,做季报、年报几十个项目汇总要用最大的表格纸两张粘起来才够用。
公司第一批电脑就是买给财务、经营部门使用,那时还没有会计电算化,EXCEL仅用于辅助工作,没有真正投入使用。部门一个年纪相近男同事完全自学捣鼓,晚上就玩游戏,我的电脑知识基本就是他引进门的,晚上上新浪聊天室溜达。
华强北电子一条街那时就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个个档口前男男女女叫喊兜售。当然这里最吸引我的不是电子一条街,而是旁边的女人世界,一间间服装店有太多诱惑,韶华年纪疯狂买衣服,那时几家必逛的小店现在有些都已经成了大品牌、上市公司了。歌力思、马天奴、经典故事、城市丽人……
华强北卖什么的都有,我还在那里帮亲戚买过假文凭,交接时就像特务接头似的,这假文凭也管用了二十多年。后来有个同事跳槽,用假文凭一直做到某房地产公司副总。
剧中陈顶天写代码的铁皮棚,就是初到深圳时建设项目的临时建筑,虽然我没有住过,但公司工程项目临建就是这样的,铁皮棚子加石棉瓦,炎热的夏天,太阳一晒就晒透了。项目又在海边,台风正面登陆,人员都要撤离,留下突击队坚守,那铁皮棚顶一阵风就给掀走了……
大哥大,那是身份的象征,公司就两三个领导有,一两万一部,小职员能帮领导拿一下也是风光,夹在腋下招摇过市,即使放在包里一定要把天线露出来的。
BB机、汉显则是普通人的配置,但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要说那时的深圳,有些消费也是很吓人的,现在想想不可思议。宴请消费一点不便宜,包工头请吃饭,动辄几千上万的,鲤鱼门的海鲜吃一围万元很轻松的,现在这价码也够奢侈了,不要说是九十年代初了。
那时我在东莞给父母买了台25寸索尼电视机,八千多块钱,好贵啊。不过那时候上千元买套衣服也是很舍得的,只可惜后来都被我断舍离掉了,而且二三十年后潮流又都回来了,留到现在依旧不落伍,件件穿得登样,那时选衣服特别讲究质地,身材也差不多,现在后悔死了。
中国的第一家家乐福超市就诞生在深圳南山,开张那一天人山人海,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疯抢面包售架的法棍。那时的面包店几乎没有卖法棍的,图新鲜的顾客蜂拥围抢,将面包柜台挤得直跑,戴着高高厨师帽的法国面包师,身形巨大,用圆滚滚的肚子顶着柜台,那个场面,到现在都是记忆犹新。
第一家山姆会员店开在香蜜湖,会员制要收取会员费,当时的深圳特区报上还展开讨论,很多人抗议这个会员费,认为是偷漏税,侵占顾客权益,闹得挺厉害,但一点不耽误一开张,潮水般涌来的会员们。那时候,深圳人就是大包大包的货品扔在购物车里去买单,在内地可看不到如此景象。
那时候,蛇口海上世界那搜大轮船还是在海上的,后来填海造田,船就变成了陆地上的摆设,旁边的南海酒店是蛇口当时最豪华的酒店。
蛇口的上海轻工总汇,卖的地地道道的上海素鸡、素鸭、烤麸豆制品,是每次去银行办事时必买的食品,旁边的车厘子面包店,给我贫乏的宿舍生活带来多少幸福时光。
俱往矣,快三十年过去了,那个时代已经远去,留下的是对青春的记忆,苦辣酸甜无味杂陈。
很庆幸那时选择了深圳,跟随着时代的宏流一步步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