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村里的贫困户老丁,是村里贫困户中的贫困户。
住的还是以前老祖宗留下来的泥砖房,妻子精神有问题,50多岁了,还养着5个小孩。
他不干活,闻着哪家炒菜香了就厚脸皮坐在那,直到主人家叫他喝上两盅才醉醺醺的回家爬上床睡觉,日日如是。
虽然穷,日子过的倒也潇洒自如。至于老婆孩子靠村里和政府的低保金养活着。
2
深圳宝安区的一处庙门口长期有个四五十岁的长得很壮的乞丐,头发已经打结成了板块状,甚像清朝的那种长辫子。
每天庙里的香火不断,乞丐做的那块地方也摆满了好心人士送的面包、香蕉、饮料、鸡蛋……
有一天经过,那乞丐正坐庙门口,正吃着一份打包好的外卖,一边吃,一边把不喜欢的的饭菜直接用筷子剔到地面上,白花花一地米饭和菜。
吃完饭,餐盒直接扔地上,拿着一瓶红茶饮料咕噜咕噜的喝了几口,而后靠着后面的铁栏杆,拿出一包红塔山香烟,抽出一根,满意的点了火。
后面也陆陆续续有其他的乞丐想在门口呆着,但都没过几天就被原来的那个轰走了,名副其实成了庙门口的帮主,或者有一天他也会被更年轻的乞丐赶走吧。
有人的地方就存在江湖,不关贫富。在我们同情之下,也存在着的压迫。
这也没什么,这是他生存的本事。
3
我们的同情,我们的善往往跟贫富挂钩,我们更愿意把我们的善意给予贫穷者。
自古传承的士农工商的等级,深深的农耕文化烙印,有时候也会扭曲我们的判断力。
我们很多情况下的善意和同情仅仅是出于别人的贫穷,软弱。
一种好的品质恰恰生长自一种不好的土壤上,这是莫大的讽刺。
不仅是千年前的人们觉得贫困是美德,估计到了现代社会仍然还会有很多人觉得吧。
很久以前老祖宗告诉我们,贫穷的人往往是高尚的。
我们读的书,看的电视也大都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
这就导致了我们简单的思维认知,没钱就是好的,就值得同情,有钱人就是吸血鬼,朱门酒肉臭的庸俗之徒。
未来已来,社会也发展迅速,邓公的一句,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仍然振聋发聩。
在当今,贫穷更应与懒惰,社会寄生虫联系在一起。富裕也应该被提倡,成为被赞扬的美德,是勤奋上进的化身。如果你听着别扭,你就更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
我们应该走出来了,因为贫穷是可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