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

孟子说,一个知识分子、士大夫,既然受了教育,有了学问修养,就要与一般人不同;自己要在思想、观念、志向上与人不同,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这也是中国文化仁道的中心。所谓仁就是要处处爱人,要慈爱,以慈悲待人;礼则是以礼待人,从内心对人恭敬,尊重别人。譬如前面所说施琅与郑成功之间的故事,在过程中,因为越出了礼的范围,便产生了历史上如此重大的事故。所以“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一个人一方面爱人,同时也要敬人,对人有礼。

那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爱别人多少,别人也爱你多少,这也是物理的道理。但要注意这个“恒”字的含义,这种仁爱、恭敬的相互往来,并不是指个别的人而言,你爱张三爱得入骨,说不定张三反而恨你恨到入骨。这种因果关系很复杂,可能你对张三好,而张三对你的好回应是由李四那里转过来的。所以李四对你好,也与你对张三好是一样的。这样的情形,在佛家来说,就是因缘,敬人也是如此。所以不必对人做个别的要求:我对你这样好,你为什么对我不好?而是一个知识分子要有这样的存心,若希望获得别人对你仁慈、恭敬,必先对人仁慈、恭敬,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敬爱。


孟子说:假使有人对人慈爱,也有礼貌,可是别人却“待我以横逆”。例如我坐计程车,付了钱下车时,对司机说一声:谢谢!司机反而瞪我一眼。也许他心里在想,你给我钱,我没有说谢谢,你却说谢谢,“不亦异乎”,难道你在挖苦我吗?他那么一想歪,便成了“敬人者人恒瞪之”了。作为一个君子,自己就要想一想,是否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否则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对待呢?这中间是否有双重因果、另外的道理?如果反省一下,自己对人又仁慈,又恭敬,一切都对了,仍然遭遇到这种不合理的反应,是否因为我的行为不够忠实呢?我心里虽然想做到爱人、敬人,是否没有真正的尽心呢?如果再三反省,自己的确爱人,非常有礼敬人,而且已经尽心做到了,还是遭到横逆;经过了这三次反复的自省,可以确定错并不在自己,而因对方是一个“妄人”。孟子的文章,很文雅地说是“妄人”,以现代一般人骂人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混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改变命运的秘诀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
    仁木阅读 8,032评论 1 35
  • 学 而 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人道酬诚2018阅读 5,362评论 1 16
  •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正诸...
    自在学院阅读 789评论 0 0
  • 【同明维他命自习室】 运动-冥想-阅读 日期:11.30振红(晨间维他命第80天)早起890天 今天没有按时参加前...
    清风似你阅读 202评论 0 0
  • 君子也跟人攀比。只是一般人是跟周围的人比,君子跟上下五千年的杰出人物比。君子活在历史里,因为他想活进历史。 【孟子...
    华杉2009阅读 765评论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