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看《报刋文摘》,有这样一文:
杭州吴山有卖秘方的,生意不错。有一人花了三百钱买了三条:“持家必发”“饮酒不醉”“生虱断根”。卖家将秘方用纸封好,慎重交给买者,并郑重交代:这方子极灵,请不要随便传人!
买者回家,小心打开,每条上面只有两个字,分别是:勤俭、早散、勤捉。大悔,想想人家说得也对,终究没有理由退钱。
所谓“秘方”,基本不可信,如果一定说有,那也只是一种技巧而已,或者说是人们长期实践积累而成的,门内汉骗门外汉。
科举作文秘方,唐朝就有了。白居易和元稹曾经同窗,一起在“复习班”里努力学习,将科举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他们中举以后,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一首诗回忆。白居易自己解释:当时他们为了应付考试,收集考试的范文数百篇,每篇都用细锋细管的毛笔抄写,编扎成册,带在身上去参加考试。考试后,二人觉得受益匪浅,于是相视而笑。白居易和元稹为了应付考试而编的范文,就成了后来考生们的秘方。
现代人为了各类考试,编的秘籍成千上万,汗牛充栋,大部分读书人充分领略。效果呢,仿吴山卖秘方者,也是两个字:勤奋。
在我看来,所有秘方都应强调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才有实效,否则只能是“真实的谎言”,就像对懒人说勤奋那样空谈,这类愿打愿挨的人不在少数。
真正的秘方产生作用,不是药到病就除,马到就成功这么简单,或者说不少人更关注如何简单省事,而忽视了教育的内化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心灵感受。
这样的做法,其实只看到秘方的"方”,如同读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只停留在“知道”层面。就像吃药,知道该药有何用途,是哪几种配料,是口服还是外用等等,不用动太多脑子,只想照此办理即可立马见效。
秘方的“秘”,不轻易示人。就像吴山卖药者,卖的就是这份神秘,勾住患者的焦急与好奇,加上对功效的胡吹海侃,神色举止的渲染,患者往往心甘情愿掏钱买“秘”。就像一句“你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于你是否真正懂得,恐怕也是秘而不宣,怕被人看出破绽罢了。
而教师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点类似吴山卖秘方者,都是向需要者提供服务,只不过一个是传售,一个是传授,一字之差,本质大异。
而当下少数师德较差的教师,课堂不讲,课后售秘,就已经把自己彻底当成了吴山卖秘方者,这类人身份的“成功”转型,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的失败。
对学生而言,如果“秘方”还弄不明白就服用,服用过程中效果还不逐渐明晰,甚至越用越糊涂,那就是教师、家长“生病”,孩子“吃药”了,这样产生的副作用已经远超“秘方”本身,贻害无穷。
有个众人皆知的作文“秘方”,就是个别教师或家长让孩子背几篇范文去套作。那语文传承之道在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之不存,文作何用?如果作文教学如同卖英文复读机那般so easy,岂不是贬损自己,自毁前程?作文讲有感而发,讲修齐治平,在感悟上的偷工减料,在行动上的拆东墙补西墙,能指望作文大厦屹立不倒么?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批、一代代“吴山卖药者”!花了再多银子不说,但最终误了谁?又有后悔药可买?
现在校外培训魚龙混杂,“吴山卖药者”大行其道,生意不错,说明“乱投医”的买药者大有人在。这种从根本上只见方不解秘,只见药不见人的错误行为可以休矣!
教师之使命,所谓解惑、授业、传道,不是向学生售秘,而应为学生解秘。经常遇到“成长中的烦恼”这类作文题,伴隨学生作文中的烦恼,要帮助学生解作文之秘,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真正懂得好作文好在哪里。报刋杂志整理的素材,满分作文大全的拼凑,还有少数老师辛苦翻印的素材,如果没有解秘,学生不知其好在哪,怎么用,也终是一盘散沙,砌筑不了作文的高楼大厦。
解秘更需悟道。而当下急功近利思想熏陶下的教育,如同种子今天种下,明天就要收割那样浮躁。我们不关注阳光雨露,不关注施肥浇水,只是一个劲地催促孩子快快成长。一切的成长,归根结底是心灵的成长。作文乃言为心声,有话要说。成人的感再多,能强加给孩子吗?那只能是成人的作文,只会给孩子徒增成长的烦恼。
作文真没有投机取巧的秘方,唯有师者以德智制药,学者靠思行服用,才能受益无穷。果能如此,我是真心希望这样的作文秘方、教育秘方多多益善,倾听福音。
仁智于2018年11月7日晨
(关注语文教育,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