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余姚城区的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武胜门西侧,有一片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的江南古建筑群,这里就是鼎鼎大名的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的故居。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名守仁,亦称王守仁。
王阳明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整个故居庭院幽深,端庄典雅。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别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瑞云楼为重檐硬山、五间二弄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下明间檐下悬有史树青先生题写的“瑞云楼”匾,明间前檐柱的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内檐柱的檐联为“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王阳明就诞生于故居内的瑞云楼,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曾深信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后来在一片竹林面前思考“格物致知”。结果思考了七天七夜,仍未的结果。后大病一场。他发现“格物致知”是不对的后思考出来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终与孔(儒学创始人)、孟(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曾经有一位同乡的老农,家里穷的实在吃不上饭了,他便找到王阳明,要把他自己的地卖给王明阳,王阳明看他可怜,但又不忍心就此买了他的地,就先借了一些钱给他,让他度过暂时的困难。后来,王阳明在外出游玩的时候,见到了一处风水宝地,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块地的风水实在太好了。”跟随他的弟子韭告诉他,这就是那个找到你要卖给你的那个穷老农的那块地。王阳明听了觉得很后悔,但是,他马上就说:“我怎么会生出了‘后悔’的这一想法呢?”于是,他马上闭目冥想,向内观照自己的心性。过了一会,他慢慢地睁开眼,对随行的弟子们说:“刚才,我听到自己错失了买进此地的大好时机,从心里升起了一股后悔的念头。现在,经过我仔细的内参,捋清了心中的贪念,并且彻底克服的残存的私欲,我的心情开始回归愉悦了,咱们上路吧。”
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并没有起心动念,自然处于“无善无恶心之体”,而当他看到了风水宝地之后,就生出了“风水宝地”的宝而贵之的想法,便从心中开始“有善有恶意之动”,而当他发现自己错过了买进的时机而产生出了后悔的念头的时候,他立刻揪住了自己的贪心起心动念之机,而又从心里深感羞愧时,就到了“知善知恶是良知”的觉知境界,最后,他通过及时的内观克服了自己的贪念和私欲,心情复归于当初的平静和愉悦之心境,這正是他“为善去恶是格物”最活生生的例子。
修为不是多么正式安排铺陈的,修为离不开对照自身,修为离不开现实生活,修为就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的自省自证自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