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引言
1.案例一,自杀的孩子怎么了?
前几天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个孩子跳楼了,幸运的是,孩子并无大碍,楼下的冬青灌木丛还有厚厚的棉服救了他。
这是一个高中男生,成绩一般,平时在班级和宿舍都是沉默寡的,同学们反映他经常去打电话,打完电话回来一言也不发,看起来心情不好,和宿舍的同学也不大说话。
老师反应他就是属于安安静静的比较老实的小孩儿,也比较孤僻。从不主动问老师。
了解到他的原生家庭,孩子的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婚了。妈妈去了外地,从此以后就没有联系过孩子,孩子再也没见过妈妈。爸爸平时忙顾不上孩子,就交给奶奶带。奶奶就觉得孩子没有妈妈 ,对孩子比较宠爱,生活上没让他参与过,结果导致孩子长大后自理能力很差,衣服也不会洗。爸爸也担心孩子受委屈,物质生活上基本都满足他。爸爸说这个小孩子的性格从小就怪怪的,不大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来往。比较倔强,好像又很依赖。
爸爸说“高中住校,孩子极度不适应,过不了几天就打电话说要回家。说学校的事情太麻烦,很多事儿他都不会做,也没有办法和同学相处。我就劝他学习照顾自己,他当时情绪就非常不好。接连给我打电话说实在是待不下去了,再不接他,他就不想活了。正好那几天我外出没有时间赶回来,可能孩子就觉得我不接他,没有人在意他。这孩子平时胆子挺小的,我真想不到他会做这样的傻事……”。
“孩子这样,也许与我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再婚了,又生一孩子,奶奶怕他受屈就没让他过来跟着我。我平时除了物质上满足孩子,平时沟通极少,除了问学习,我爷俩也没呱拉,我对他学习要求还是挺严格的,觉得他考出去我就没心思了”。
家长非常痛心的聊着孩子的故事。我沉重的听着,这个故事是我第一次听到,可我总觉似曾相识。每天有多少的家庭在重复类似的疼痛?
好在这个孩子没有什么大碍,这已经是极幸运的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这种幸运。
一个孩子之所以走上这样的道路,有复杂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因素。家庭不完整,孩子缺少母爱,父亲更多的满足物质需求。在心里和情感上缺乏父母的温情呵护,形成了他孤僻,有依赖的性格。(有些家庭虽然完整,但是由于不会爱和沟通,也会导致孩子这样的性格模式。)
其次,孩子生活技能和心理素质差。用环境的影响使得他的独立能力很差,不能使用外在的学校生活。
再次,人际关系和抗挫能力比较弱。就容易产生情绪障碍,比如焦虑呀,悲观,失望啊。自杀就是这些情绪障碍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冲动性行为。
四,以学习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与沟通现状,导致孩子内心空虚,缺少有效支持。当他从一个娃娃走上社会需要更多能力价值观支持的时候,他其实是匮乏到了。
其实,核心原因还是在家庭教育与家庭氛围。
2.案例二,启发我思考教育的方向
这些年,由于学习引发的极端冲突,亲子恶化,孩子性格扭曲的案例比比皆是。家长压力很大,学校也很小心翼翼。但是这似乎都没有改变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追求。
家庭忽视生命教育,只重视孩子的成绩,
老师来不及感受学生状态,更多抓教学成绩。
社会的氛围也在传递,没有好成绩就没有好大学 就没有好未来。
我曾经也很困顿,作为家长,既不能逆大形势而上,没有办法不关注孩子的成绩。可我又不想因为抓成绩,让自己的亲子关系搞得剑拔弩张,一地鸡毛。我明明爱孩子,为了他好,帮助他提高成绩,却让孩子烦我,讨厌我,给我吵架,不尊重我。很多家庭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由于抓孩子的成绩而搞得亲子关系非常绝望的状态。
高中是孩子成年之前的最后一个教育阶段,也是家长和孩子极端焦虑的阶段。那么在高中,我们到底最应该关注什么呢?我们在日常中应该给孩子什么引导?
困顿就想求解,求解就去学习。我在陪伴孩子的历程当中读了好多书,通过读书、报课、参加亲子互助组,一点点重建我的教育观,填补我的教育盲区。
曾经读过一本书,书中案例对教育孩子有很大启发。作者是美籍华人 ,她谈到带孩子去考察高中学校,找到了全美数一数二的一个私立高中。这个学校除了考察成绩以外,还有很多素质和能力考量。并且要面试孩子和家长。
面试家长时,面试官其实在考量和评估一个孩子成长的原生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面试孩子和家长,了解家人之间互相的模式和态度。面试官先与孩子沟通,然后接见家长,对她说“你有一个非常爱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家很和谐。看样子,你的孩子在家里有两个很好的向导。 ”
她观察到面试老师给家长沟通,没有用过一次你的孩子很聪明、能干,学习成绩很好,这样的词语。
面试老师寄给孩子的录取信上写的是“我至今记得,你给我描述夏令营作曲时神采飞扬的样子。当我听到你说,你把树林的虫鸣与街上呼啸而过的消防车鸣笛声混合在一起放进你的音乐里的时候,我就知道你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学生了。”
当时读到这些话,我的心都有悸动了,孩子的心怎能不被唤醒呢。
对比作者家庭的孩子,两个孩子的差别在哪里?我想大家一定都了然分明了。
3.好的教育,核心是什么?
好学校自然竞争非常激烈,这个学校除了一关一关的硬分数的考试以外,对软实力的考察也是这样丰富。 面试官重点考察了这个家庭的三个软实力:孩子与家庭,与他人的关系;孩子与社会与集体的关系;孩子自己的动手和创造力。
作者的孩子后来告诉她,学校在面试的时候提出来一个校训,就是“不为自己 ”,并问孩子怎么看。
这个校训着实让我思量了一阵子。“不为自己”这口号别说对高中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就是大多家长也不一定认同。因为我们平时的教育是:学习就是为了自己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你说这样的校训,要是在我们的学校里,那恐怕难以实施。
但是那个学校会通过三四年的高中时间,让孩子认同这个崇高的价值观。在三四年的过程当中,不仅通过学习培养孩子优秀的学业,还围绕着这个两百多年的校训,深入挖掘每个孩子内在的社会责任感,把改变世界的重大命题深深植入到每个孩子的思想中去。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多触动,不由得思考自己身边的高中选拔,一般就是先考试,然后按成绩择优录取(当然个别录取可能看关系),基本没有面试,即使有,也是走过场为主的。高中三年抓的就是成绩,分数,排名!至于校训,似乎每个学校都有,但也只是偶尔开大型校会时,领导仪式感的念一念,通常是孩子毕业了,也不曾记得自己母校的校训是什么。哪有什么价值观的植入,更谈不上把积极健康的“三观”落实到行动中了。
我们的教育常常注重孩子的高分。一个会拿高分的学生常常被叫做好学生,但事实上,一个会拿高分的学生只能被称作一个会考试的人。一个真正的好学生除了会考试以外,还必须拥有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还有读书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抗挫的能力。
高中教育的核心除了进行国家扫盲教育和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之外,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培养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有担当精神的合格的公民。
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
这恰恰是我们国家改革中国填鸭式教育的方向,重要的是唤醒一个人的心灵,让他们有创造性、有激情、有能力。让孩子有面对困境坚韧不拔的能量,对未来有理想和抱负,有自己的思想,勇于接受变化,在变化中去成熟自己。
当然这不仅是高中教育的核心,更应该是教育中一以贯之的一个过程。
只是,高中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承前启后的阶段。是孩子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高中阶段对孩子思想形成,实现人生转型过度极其重要。但是我们的高中教育往往不太重视这方面的塑造。更多的把生命塑造的任务交到大学里去,且不说我们的大学是不是真的重视了,但从时间上来讲,也确实错过了最佳时期。
4.家庭,担负孩子的未来
那,怎样才能不错过孩子的核心成长教育?
大环境都抓分数,没有人敢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放松下来淡化分数关注人格教育。有时候我也觉得匮乏无奈。
大的社会环境改变不了,家长自身的觉醒就尤为重要了。就像前面两个案例,我们就看到良好的原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大力量。大环境改变不了,小环境既然是最核心的影响,我们就从小环境做起,给孩子最究竟的支持。
有案例二这样格局的爸妈,他的孩子不管分数高低,自然在这个社会可以活的更好。
我也是有了这样的领悟,慢慢的开始改变自己了。
2018.冬(拾月原创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