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王城邦的条件似乎有很多,要有高配置的民众、高配置的护卫者。他们要拥护哲学家的统治,而这柏拉图用到的是谎言,虽然被称为“高贵的谎言”,但始终是一个骗局。
而这样的骗局要依赖于城邦中人的相信,正义城邦才得以实现。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哲人王城邦更像是一种信仰,一种无条件相信它可以存在的思想。
而问题在于,要是大家不相信,那应该怎么办?就像是你说的未来社会再美好,但当下的痛苦,不可能依旧没有办法让我相信,又该如何?你说有神,我不相信能怎么办。
所以很多人将《理想国》视为“乌托邦”,但这恰恰忽略了一点,柏拉图自己的阐述。柏拉图从不认为自己构建的城邦能够得以立即实现,而是说这将需要几代人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让谎言变成人们的习惯,自然而然就相信。
柏拉图甚至在第十卷,最后给出一个“末日审判”的故事,告诉世人要是不相信正义城邦,那将会如何?
故事大概是说有一个即将被火葬的小伙子,突然死而复生,告诉大家他在死后看到的世界。他看到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存在一条路,每一个人都要走过,等待审判之后,有的通过去往天堂的路去了,有的则去了地狱。在这条路上,可以听到来自在地狱受苦的人的惨叫,如果不选择进入天堂和地狱,还可以在这条路上继续走,可以选择自己的下一辈子。
神不会帮你选择,选择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在这个小伙子看来,上一辈子是僭主的几乎还是选择原来的生活,而善良的人依旧选择善良的生活。从这里引发出,我们灵魂是不朽的,而一旦作恶,将会在灵魂里永远伴随恶的东西。
而不相信哲人王,生活也不会过得好。以这个故事作为《理想国》的结尾,而故事也需要人相信。这样看来,哲人王城邦得以实现的终极前提在于相信二字。
如果不信,无知中犯错,则会使得灵魂永远不干净。这种借助于彼岸世界的描述来遏制在现实世界中的恶的言论,似乎除了相信,也无从解释。
而一旦诉诸于彼岸世界、相信二字,一切都变得难以置信。就如同恋爱中的男女所许下的承诺一样,需要信任、相信这段爱情才能走下去。而摆脱了信任、相信,承诺变成狗屁,爱情将走向末路。
但是爱情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得着的,正义的城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它到底是不是爱情,它到底能够成为最正义的城邦,除了相信,我们同时也等待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但不论如何,怀抱一份希望,一份相信,也许将会收获爱情,成就最正义的城邦。
话题到底,柏拉图的话笔也该戛然而止。天亮了,这意味着苏格拉底这一晚上的对于正义话题的讨论使得参与者都得以解释。从黄昏到天亮,从灵魂下沉到灵魂上升,苏格拉底完成了这一步。然而实际上参加者真正接受了吗?
这似乎存疑,毕竟从第二卷到第十卷,和苏格拉底讨论的就只有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而他们又是原本就对苏格拉底有好感的。
所以,不论是从逻辑话语的推演,还是到参与讨论人物的选择,都透露了一点,哲人王城邦得以实现的终极前提在于:相信。
推荐阅读:
感谢大家的阅读,《理想国》入门解读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