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4岁小屁孩儿去他姥姥家吃饭。吃完饭,他便缠着姥爷给他榨果汁喝,姥爷欣然答应。在姥爷榨果汁的同时,他也没闲着,惦着小脚摇摇晃晃地去取杯子。姥爷在厨房里制止他,可是那个小人儿却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来,他努力地向上够着,直到“啪”地一声,杯子碎落一地。
我适时地去厨房喝水,经过他身旁的时候,看见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很显然,眼前的结果是他没想到的。
我边喝水,边随口问了一句:“怎么办呀?”。小人儿立刻反应过来说:“我来打扫干净”并且诚恳地道歉说:“妈妈对不起。”我说:“这是姥爷家的杯子。”儿子赶紧对姥爷说:“姥爷对不起。”然后拿来笤帚收拾那一地狼藉。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我一个同事身上,她的小女儿也是在无视了她“不许动”的命令之后,打碎了一个杯子,结果得到了一顿板子。
同事说,她的小女儿是那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孩子,必须要狠狠地打,让她记住教训。并且说,你的孩子天生就懂事,天生就好管。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
我承认孩子和孩子是有差异的,但我并不认同这个世界上有天生就懂事、天生就好管的孩子,每一个孩子行为的背后都藏着看不见的教育。它可以是你的言传身教,你的一个赞叹,你的一句提点,甚至你适当的留白,它发生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刻,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变得更加不同。
其实人为了更好地生存,生来就喜欢学习、需要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沟通、学习各种技巧,这是人的生存本能。
我同事的孩子,在她看来只是在淘气、不听话地“玩”杯子,但是,在这“玩”的背后,是孩子在探索与发现。
我常常感动于孩子各种各样的“玩”,想想我们有多久没有细细端量一个杯子,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却引起了这些小家伙那么大的好奇心,让他们着迷。他们也许在想这个杯子为什么是透明的?他除了喝水还能用来做什么?它掉在地上的声音像钢琴还是小提琴?咦?仔细看,杯子里面还藏着一个小气泡,这太神奇了!甚至还会产生一些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想法。
我经常会说一句话:“爱因斯坦和牛顿的父母,当初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爱因斯坦和牛顿。”
而我的孩子,他在练习生活技能。虽然最后的结果差强人意,但是他想出自己的一份力,帮大家拿杯子这件事本身,是很值得鼓励的。
那么,在处理事情之前,我们首先要想清楚,我们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心疼杯子而单纯发泄情绪,还是发自内心的爱与教育。如果是后者,我们又要问自己,怎样处理这件事情,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关于第一点,杯子已经打碎了,不管它昂贵与否,它都已经变成垃圾,不会因为我发不发脾气发生任何改变。而我的小家伙显然比一堆碎玻璃重要得多。
关于第二点,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承担责任,想办法弥补过失。但我不希望孩子因为打碎了这个杯子,变得乖乖的,以后不再打碎杯子也不帮忙。他也不想打碎杯子,所以他下次再拿杯子时会想到这次的经验。而在他没有办法做好之前,我不介意他为了锻炼自己再多打碎几个杯子。每一个打碎的杯子对他来说都是经验,而我也愿意支付杯子的学费。
所以我没有大惊小怪,也没有说教,在他主动道歉,并承担责任打扫完战场之后,我真心实意地对儿子说了句:“谢谢你帮我们拿杯子。”儿子紧接着说:“我下次拿的时候一定得小心点。”
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自然后果,来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承担责任,这是最好的教育。
也许有人会说,我打他骂他他都不听,别说不打不骂了。其实家长发泄式的批评指责,阻断了他们自我批评、自我成长的道路。他们要调动所有的力量去对抗家长的指责,保证自己的处境不是那么难堪,反而会变得更难管。不是恶狠狠的批评才是教育,羞辱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你长不长脑子啊)会让他感觉糟透了,而感觉糟透了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变好。
如果你觉得我的教育很轻松,那是因为孩子愿意合作。而为了让他发自内心愿意与我合作,我付出了很多努力。
- 我愿意像尊重一个成年人那样尊重孩子,我喜欢同他商量,让他知道,他不是我的提线玩偶,他的意见和我的意见一样重要。
- 如果我需要批评他,我会找一个单独的只有我们两个人的空间,他不需要为了维护面子而反驳我,而我发现,在那个空间里,他会更柔软,更容易接受我和敞开心扉。
- 尽可能多的站在他的高度,他的年龄去理解他的行为。更深入地去看他的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行为本身。
- 给他无条件的爱,告诉他,我爱你,不论你学不学钢琴,不论你做没做错事。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 去发现他一切的美好,站在他做的好的那一面兴高采烈,引导他做得更好,因为我知道孩子是多么想取悦父母,得到认可。
- 我也愿意为每一次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他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并尽可能弥补过失,尽管他只有4岁。但他会因此得到更高的自尊,并学会责任和担当。
我做着这些,每天每天,并且在不断地调整,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他。我发现当我做好这些,他就像一朵舒展开的花朵一样,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与我合作。当然,偶尔他也会做出一些把我气得想原地爆炸的事,但我并不过度关注这些偶发性事件,我知道他不是机器,他不完美,就像我一样。
你家里是不是也有个“小霸王”?那么下次,你不妨试试我的方法。
1.把教育做在平时,让他愿意与你合作,而不是抗拒。
2.引导他思考,培养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许第一次并不成功,但教育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修行,没有速成,不会一蹴而就,教育的魅力也就在此。你只有保持最大的耐心,才能看到你的花骨朵开出最美的样子。
如果觉得本篇对你有用,别忘了动动小手点亮红心哟~。
相关文章 《摸准孩子的心理,说一遍他就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