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问,是想找一个好的动力来激励自己,那什么算好的动力呢?能让你醒了开始行动起来!!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当你知道人生的why,你就能搞定所有的how。所以,本篇文章从两个角度去诠释,一是让你认清你为什么现在会是这样的状态,二是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做才能走出深渊。某一刻,你突然很厌恶自己现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你决定要改变,你花了不少时间做了份充满雄心壮志的学习计划,三天后,激情褪去,继续打回原形,继续浑浑噩噩,接着内疚自责,然后又醒悟,又来过一遍,这样循环往复,反复出现失败的经历。
问题出在了哪里?明明有想变好的意愿,可为什么行为上却总是背道而驰?
对于这个现象,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做过一个比喻: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躯体里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如果说这个感性的自我是一头大象,那么理性的自我就是那个坐在象背上的骑象人。他手握缰绳,指挥大象前进的方向,但事实上,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时,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因为在拥有庞大身躯的大象面前,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理性想要改变,就需要了解感性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那么,大象的脾气是怎么样的呢?它有三个特点:
1.力量大:一旦产生冲突,你很难控制它。
2.容易受情感激发:在情感这里,它是把双刃剑。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所驱动。所以它既可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强大动力。
3.受过往经验支配:也就是说,它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什么是“过往经验的好处”,就比如说我们体验过睡懒觉时温暖的被窝,打游戏的快乐,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这些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能真实感受到的。
什么是“期待的好处”,就比如说我们都能想到的“健康饮食会让身体更好”“不拖延,做事效率就能提高”。这些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并没有实在地体验过。相比“过往经验”而言,“期待的好处”更抽象,是还未发生过的,没有亲身体会真实经历过的。当这两个好处发生冲突时,理性的骑象人更想寻求“期待的好处”,而感性的大象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那个“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这个“期待的好处”要比“经验的好处”大得多。
既然感性的大象受“过往经验”的支配,那么,想撼动这头大象做出彻底的改变,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选:创造新经验,让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亲身感受到的经验,这跟你听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如果你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所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所以,想要让自己行动起来,方法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然后再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习惯,让改变能持续下去,而不是三天热度,中途放弃,又回到原点。
具体怎么做呢?
一、先动起来:
还记得牛顿第一定律吗?“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世间万物都逃不出这个定律,包括我们人,只要你开始动起来,将会一直处于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的干扰。唯一与物体不同的是,我们人是有思想的、能思考的,我们可以主动的将自己的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行动起来非常重要”,只要你想动,就可以动,一旦动起来,无外力的情况下就会一直动下去。
此外,关于“行动和动力”,二者有一个关系原则:“一件事情,你做得越多,就越有动力。”这一点不难理解,开始做事后,无论是从多小的事开始,一旦你完成了它,有了成就感胜任感,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就会导致在这件事上做的更多,做的更多了就会有更强的动力,这是一个自动供给式的周期循环。
所以,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和“行动动力”原则,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先动起来”,只要开始行动了,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都会像滚雪球一样一直滚下去,越滚动力越足。
如何迈开这改变的第一步呢?
心理学上有个“小步子原理”,说的是先迈出一小步,获得一个小成功,小成功会让大象真实感受到改变的好处,这种好处会让大象有一种希望感,相信改变是能做到的,因此它才会不断迈开步伐,去实现一个又一个小成功,直到最终目标的实现。
如何找到这个第一步呢?心理学家也给出了答案——“奇迹提问”。
这是心理治疗上常用的一个提问句式。比如说“你现在什么道理都懂,可就是不想动”,就可以问问自己“假如奇迹出现了,经过你的努力,这学期期末考到了年级前50,你会怎样呢?”你可能会说自己会特别开心、特变满意,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也证明你自己可以做到等等。接着再继续问自己:“现在再来想想,刚说的那些都实现的情况下,你再回看这个过程,你觉得你当时迈出的第一步会是什么?”你就会说一堆自己的想法,然后在里面挑出一个现阶段你最容易做到的行为出来,然后继续问自己:“这个行为,你现在能做到吗?”,这句的目的只是再跟自己确认下,坚定下决心,毕竟这是你自己挑的,又是最容易的,肯定是可以做到的,这迈开的第一步就找到了,只要去做就行了。
“奇迹提问”这一方法看似简单,但却相当有效,原理基于它的精巧设计。因为人在改变的过程中,往前看,你看到的多是困难,而往回看,你看到的就是方法和路径。因为你的前提是假设奇迹已经发生,往回看时,就会绕开大象的防御机制:它不会再去思考这件事有多少困难,会怎么怎么成不了,它只会思考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整个过程的路径是怎样的,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会相当清晰,自己就会看清第一步该怎么走,虽然有时这第一步的改变会非常非常小,但它至少让你行动了,有了质的改变。要知道,有时候改变就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把它推倒,后续的一张张牌就会自然而然地跟上,最终整副牌都会倒下。
二、怎么做事?
改变的第一步解决了,接下来看看如何加入后续的步骤。
这里需要提及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ROI”,ROI估计很多人听过,叫“投资回报率”,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投资回报大小的,简单来说,你今年给这个企业投了100万,赚了多少?
把这个经济学概念迁移到个人时间投产上,就是“时间ROI”,简单来说,就是同样花费1小时,得到了多大的收益。
要想更好的改变自己,就需要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具体怎么做呢?它分为两步,一是从“效能”角度考虑,要“做对的事”;二是从“效率”角度考虑,要“用对的方式做事”,我们一个个看:
(一)、做对的事: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开始事情选错了,后面再努力也是白搭,同样是卖苹果,一个是苹果手机,一个是水果苹果,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你会选哪个?这就是经济学上说的“毛利率”,迁移到时间上,“时间毛利率”就是你判断这件事要不要做的标准。
1、多做毛利率高的事:
要选择那些能给你带来长期回报的、毛利率高的事情。
你一天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刨去白天在校的时间,剩下的就晚上那点时间了,所以你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合理安排。具体怎么做呢?
管理学上有一条“二八法则”,说的是“我们人生80%的重大成果,都是来自于20%的关键行动”,基于这一点,为了提高效率,你要做的,就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这能带来重大成果的20%的关键行动上。
与此同时,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与管理学上的“二八法则”不谋而合。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足够长、足够结实的杠杆,再给我一个支点和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杠杆原理告诉我们,找到那个关键支点,就能撬动地球,而这个关键支点,就是那20%的关键行动,所以,你在做事时,需要增加对20%关键任务的精力投入,减少对80%非创造性、常规任务的精力投入。
2、少做毛利率低的事:
对于没有长远收益,但目前却又耗费你精力的事,就要少做。有个关于乔布斯的故事,说他一辈子只穿同一个牌子同一个款式的衣服裤子鞋子,原因在于,他不想把时间花在“我今天要穿什么”这件事情上,同样的时间,他更愿意用来研发IPhone,这听上去,有些人可能觉得他很无趣,不懂得生活,但实际上,他是真真正正知道自己要什么,才选择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毛利率高的事情上,这才有了后来辉煌的苹果。总之,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那既然要投入,为何不选择毛利率高的事来做呢?
(二)、用对的方式做事:
除了“做对的事”外,还要提高做事效率。关于效率,可以从这几个方向来提升。
1、专注当下:
在做事时,不要再过多的回看过往有多痛苦,未来有多美好,因为这些对我们改变现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的,我们要活在当下,尽最大的努力来做事。
这里,你可以辅用“番茄工作法”来帮你专注做事。它将时间分为两部分,专注时间25分钟,休息时间5分钟,一个专注时间加上休息时间刚好半小时,记作一个番茄。每专注25分钟,休息5分数,接着继续专注,这样循环往复,在第四次循环的时候,5分钟的小休息变成15分钟的大休息。专注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就专注做事,不受外界打扰,休息的时候,做什么都行,只要不用脑思考,这样,在专注与休息间切换,大脑才能始终保持张弛有度,从而达到高效做事的目的,这正是应了列宁的那句话“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2、克服障碍:
是人都有惰性,尤其是前方出现障碍时,就更容易退缩甚至是放弃。没有什么事,是一顺到底的,尤其是在改变现状的事上,总是会时不时出现些障碍,这种情况下,你只需要利用“WOOP思维”,就能克服障碍,继续大步向前。
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
W:Wish,即愿望,本周、本月、本年的愿望都可以;
O:Outcome,即结果,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O:Obstacle,即障碍,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Plan,即计划,这里的计划指的是“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碍,我就怎么做”。
了解了是什么,来看看具体怎么用?
比如说W就是你这个月的月考要考到班级前10。结果O就是如愿考到了前10。障碍O就是今天犯懒了,不想动。P就是“如果犯懒了,不想动,就先回想一下今天课堂上讲的知识,给大脑热个身。”
为什么WOOP能让你克服障碍?因为在改变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况,阻碍你行动,为了不打断整体计划,需要提前设置预备方案,这样一旦你在大脑中植入了“如果……就……”的语句,当“如果”这个条件出现时,就触发了这个预案机制,大脑就会自动反应出你应该做的事情,你只要照做就行了。或许你听过这句话,“人要仰望星空,才会觉得生活有奔头,也要脚踏实地,才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在幻想中。”WOOP思维就是一个让我们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工具,这里再补充一点,如果你有拖延症,也可以用WOOP来解决。
关于这个预案的设置,有一点要说一下,“如果”这个条件,要设置得非常简单明了。比如,“如果我吃完晚饭,我就会翻开书看几页”。“如果下雨不能出去跑步,我就在家做50个波比跳。”
三、养成习惯:
强化之前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让改变更持久。
因此,你只需要做到一点,就是每日坚持,让今天的你,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能实现人生的蜕变。为什么这么说?
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假设现在你的水平值是1,下面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你每天浑浑噩噩度日,没有一点进步,一年以后你的水平值是多少呢?还是维持原状,是1;
第二种情形:你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只进步1%,一年以后你的水平值是多少呢?37.78(1.01^365=37.78);
第三种情形:你每天还退步一点点,退步1%,一年以后你的水平值是多少呢?0.025(0.99^365=0.025)。
所以说这个故事告诉你,每天只要努力一点点,一年以后将比一年以前的自己优秀38倍,而每天退步哪怕是一点点的人,也会将自己的才华消耗殆尽。这就是复利的魔力,你要做的只是每天那一点点的进步,这还是不难实现的。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但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那么,要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多久呢?我们听到最多的是21天,源于一位整形外科医生的话,经过观察,他发现接受过整形手术的病人平均需要21天才能在感情上适应这种改变。并以此为基础,发现了人类大脑至少需要21天才能适应新的事物,形成新的联结,所以就有了21天养成习惯的说法,不过后来也有人质疑,我个人觉得,在培养习惯的时候,最好不要让自己总想着“要用多少天”这样的问题,你大可给自己订一个30天的计划,这样更方便计算和记录,而且对于21天来说,30天也足够你将新习惯融入你的生活中了。
我们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期间一旦产生了消极情绪,可以借助下”还未“的力量来解决。
给你看两句话,你比较下,“我不是百万富翁”和“我还未成为百万富翁”,第一句“我不是”,能听出来一点失望的感觉,第二句“我还未成为”,这个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感觉身体里有股向前的冲劲儿在涌动,这种积极的心理会促使你向目标迈进,这就是“还未”的力量。
【写在最后】
最后给你梳理下,自己明明想变好,可就是动不起来,针对这样的问题,你需要先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和“行动动力原则”,利用“小步子原理”迈开这第一步,可以借助“奇迹提问”的方式找到这第一步。接下来,在具体做事时,应从两方面考虑,让自己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一是从“效能”角度考虑,要“做对的事”,这里根据“二八法则”和“杠杆原理”,找到那20%的关键任务,并增大时间精力的投入;二是从“效率”角度考虑,要“用对的方式做事”,首先你要专注当下,可以辅以“番茄工作法”,其次遇到障碍时,可以利用“WOOP思维”进行预案设置,“如果发生什么障碍,你就去怎么做”,这样才能不打断整体计划,继续前行,拖延症也可以用此方法解决。接下来,为了让改变更持久,你需要强化你的行为,让它养成习惯。你可以设置一个30天的养成计划,在此期间,每天只需做到比前一天进步一点点即可,如果遇到消极情绪,可以借助“还未”的力量增强前进的动力。
因此,你只需要做到一点,就是每日坚持,让今天的你,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能实现人生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