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完了,总感觉还欠缺点什么,听完伟子老师的课后好像有些懂了――套路!好像大多事都有自己的套路,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框架。
伟爷课上,每当在学一个重要知识点后,都会有一个角色扮演场景,知识点都知道,可是如何用已有知识框架即套路去阐述这个知识点?一直没有开窍。
今天又见某公众号上的经典八问: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突然开窍了――这就是套路啊!
晚上女儿和她妈在剥菱角,她妈说她把能吃的部分都扣掉扔了,好好的菱角让女儿弄的乱七八糟――更重要的是厨房等着做菜――和往常一样,她妈的严厉制止直接被女儿忽视!
我心中一动,经典八问一一在我脑中显现:
“宝贝,你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你看不见么?明知故问!女儿没搭理我。
“宝贝,你是在剥菱角么?哇,宝宝会剥菱角了,不错!宝宝剥好了么?”――第一个提问无效,换个方式。
“没有,还有这里没剥好,”――有点效果了。
“爸爸看宝宝很喜欢剥菱角,宝宝喜欢剥菱角么?”――第二个问题,感觉怎样。
――沉默,女儿很专注地继续剥着,没回答我,提问无效。
“爸爸发现宝宝在剥菱角时很开心,是吗?”――共情。
“嗯!”女儿回应了我。
“可是爸爸发现宝宝已经把菱角剥好了呀!”――我认为已达到目标状态。
“没有,这里还没有剥好,我要把它剥好。”女儿认为还没有达到她的目标状态,说出她的想法和接下来的行动。
“哦,原来还有这里还没有剥好。好吧,需要爸爸帮助么?”
“不要!”女儿很干脆的拒绝了我的提议。
“那宝宝快点剥好了给妈妈吧。妈妈在等着你的菱角做菜呢,不能让妈妈等久了,不然我们就要饿肚子了。”――说出她这么做的后果。
女儿的动作慢了下来,看起来是在思考我说的话。
“爸爸等你剥好了咱们一起玩。”我说出我对她的期待。
“我要爸爸陪我跑步!”女儿停下手,抬起头对我说。
“好,等你把菱角给妈妈后我就陪你跑步。”我给了女儿承诺。
女儿转回头,把菱角递给她妈,蹦蹦跳跳和我玩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