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孩子回爷爷奶奶家,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睡过站了,猛然醒来,告诉乘务员他坐过站了,然后就埋怨他们没有叫他。司机担心孩子会找不到路,就把他给送了回去。
到地方的时候,孩子的爸爸叉着腰,一脸愤怒地看着司机,嘴里骂骂咧咧:大概意思是怎么让孩子坐过站了,然后还数落司机耽误了一车人的时间巴拉巴拉……
说实话,当时真有种风中凌乱的感觉:爸爸觉得孩子坐过站都是司机的错,而孩子觉得自己坐过站是别人没叫他,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条新闻,一个孩子坐电梯的时候,一个飞脚把电梯门就给踹飞了。
事后,物业要求孩子的父母赔钱换电梯,孩子妈妈竟把孩子踢电梯门的视频发到了业主群里,并表示:儿子脚都没伸直门就飞了,这质量太差!大家都应该感谢自己的儿子发现了安全隐患。
该楼一位业主表示:这小孩就我隔壁的,每天都要对那门踢几脚!我都说了好几次了,他总对我说:王叔叔,我又不是你儿子,你管不着!
看到孩子父母的反应,我就很理解孩子的言行了。
教育专家小巫说: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正常的,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多么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孩子的状态往往是成年人内心状态的镜像,成年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子。
就像那个自己坐过站反而责怪别人的孩子,那个踹飞电梯门的孩子,反观他们的父母,其实也是一样的言行,都在指责别人,孩子只不过有样学样而已。
神经科学上有个“镜像神经元”的概念,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是建立在镜像神经元基础之上的。
镜像神经元能够像编代码一样把特定行为模式储存起来,可以让我们不假思索的执行基本动作,也可以让我们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把他人的行为重现出来。
孩子在幼年时期,跟父母最亲近,相处的时间也最长,他们的大脑神经元系统就会对父母的行为,包括声音、动作、表情和思考方式等进行模仿、理解、采纳和复制,然后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知乎上有个作者说:爸妈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和自己哭穷,以至于很长时间里,她都觉得家里就要揭不开锅了。
直到有一天,妈妈突然和她说家里买了新房,她才知道原来家里并没有很穷。
可是住进新房以后,父母还是不断和她哭穷,说自己多么辛苦啊巴拉巴拉……
作者说,在父母哭穷声中长大的自己,活的压抑而又痛苦,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累赘,会给其他人带来负担。
长大后,她交往过一个男朋友,有一次,男友请她吃饭,她说“这杯西瓜汁真好喝”,男友随口答道:“当然了,15块钱一杯呢”。
她说,自己下意识的以为男友是在计较请她吃饭的钱,愤而甩出钱包……
她说,在父母这样的养育下,我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配拥有这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
从神经镜像元这个概念也能看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重要性,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是不懂得分辨对错的,更多的是在模仿和复制父母的行为,即便成年后,深刻在骨子里的行事方式也会成为他最自然的选择。
一如知乎这位作者一样,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下一次还是会不自觉的就做出相似的动作。
前段时间,知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了。
很多人感叹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离开了,但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的父亲身份。
他有3个孩子,虽然因为身体原因,他对孩子的教育做的并不多,但他们每一个都很优秀:女儿是英国优秀的儿童小说作家,拿过科普小说大奖;大儿子是微软公司总部工程师;小儿子在英国乐高市场部身居要职。
霍金一生受尽病痛折磨,在20多岁初为人父之时,他就已经患上了渐冻症,后来连说话都要靠“仪器”,但是他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坚强的活着,努力地的工作。
我想,正是霍金对生活的这份热爱和直面困难的勇气,给了他的3个孩子最有力量的精神引领,所以他们都成长的很好。
寒门逆袭的哈佛博士何江,在节目《儿行千里》里,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在湖南一个农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他们坚信知识的力量,从小就鼓励他们兄弟俩读书。
虽然家里很穷,但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没有外出打工,而是守着土坯房陪伴在两个孩子身边。
父亲每天不管干活多累,都会坚持给孩子讲一些励志的睡前故事,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母亲也不似村里的妇女们常常聚在一起闲聊,更多的时候是陪着两个孩子学习,并且也真的是在学习 ,她要求两个儿子把课堂知识讲给自己听,遇到不懂的还会和两个孩子讨论。
父亲还立下规矩:每天都要坚持阅读。
何江说,正是家庭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滋润,他才能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否则,他现在大概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一样,就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打工仔。
是的,父母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父母的言行里,也藏着一个孩子未来的模样。
不管是霍金的3个孩子,还是何江兄弟俩,他们如今的成就,自然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来自父母的榜样更是他们源源不断往前冲的力量。
因为父母的言行一直在告诉他们:生活中的强者从来都是那些不向命运低头,也不放弃自我的人,所以他们能鼓起勇气勇敢前行。
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有个朋友说 ,以前儿子很爱玩手机,自己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后来,她开了一个公众号开始写作,因为写作的缘故,她抛开了手机开始看书。
不久之后,她发现之前让自己发愁的儿子玩手机的行为竟然渐渐减少了,儿子还学着她的样子翻出了久违的绘本,让她感慨不已。
她说,原来我费尽心思求而不得,却不知这把钥匙就在我自己手上。以前我就总是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不停歇,却还要求孩子不玩,实在霸道。
董卿说: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谁说不是呢?
有个教授家的孩子很爱看书,朋友问他是怎么培养的,教授说也没有培养,只是自己爱看书,家里书也多,孩子也就跟着看了。
是啊,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映射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你怎样,你的孩子就怎样。
要培养一个好孩子,父母就一定要谨言慎行,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因为孩子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其实都是在你教育的影响下结出的果实。
我想,于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他买800万的学区房 ,也不是带他周游世界,而是爸爸妈妈从未放弃努力前行。
我相信,父母和子女之间,最好的陪伴方式就是牵着彼此的手,共同前行,彼此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