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坚持相对的是放弃,常常被称为半途而废,但放弃荣华而经商的范蠡,弃医从文的鲁迅,都是很好的会放弃的例子。
我们为什么很难放弃呢?
一、 评估偏差,不自知的过高评估自己,定下的目标过高,无法完成。
二、 承诺升级:自古的教育是:越挫越勇,这样我们越是失败,可能内心越是不服气,承诺越大。
三、 可得性启发:是不是也经常被“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洗脑啊,所以更不能放弃了。
很多决策是无意识的,我们要改变的是大脑的工作方式。
目标脱离三部曲
1、 释放情感:在某些适当时候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并顺从它,笑就是笑、生气就是生气、哭就是哭。压抑自己,只会让自我觉知更迟钝。
2、 识别动机:做事有两种动机,接近型动机:我做了什么,是为了什么目标。回避型动机:我不做什么,就无法怎样?一个是积极乐观,一个是被动消极。前者促进个人成长,后者是为了自身安全感。
所以放弃之前不妨想一想我们的动机,如果是回避型的,可以调整心态,或者放弃,把精力集中在接近型动机上。
3、 以新代旧,改变一个不好的想法是用一个新的好想法,比如你常常提醒自己不吃什么,不如告诉自己要吃什么。
所以,做计划时,写出新计划,代替旧计划,活在当下。(但要小心,忘记初心和不忘初心之间的微妙差距)
最后,激励自己不是:我能,而是:我能吗?,思考后的决定,自主性更强,更能完成目标。
晨读后感
我放弃了自己的专业
大学学习日语三年,工作中使用日语五年,为了考日语一级证书,用了五年,考了10次。五年内,可以说每一天都在“眷恋”着“日语”这个词,经常在一次次考试前殚精竭虑、焦虑不安。最后,虽然终于取得一级证书,然而,在会议桌上,我常常惴惴不安;甚至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说的比我流利;还经常尴尬到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那些年,“日语”简直成了我毕业前几年的梦魇和成长的绊脚石。
当初为什么选择日语呢:小时候,爷爷说我可以成为新闻联播中主席背后的那个翻译官、进入大学时我认为可以日语英语全能、回家告诉人家时,我可以说自己是一个翻译。现在想来,我学习日语的动机,几乎全是因为虚荣,无可非议,评估偏差、承诺升级、可得性启发,这三条全占有了。
后来开始从事编辑,用到文学写作的时间多起来,写作越来越顺畅,感觉工作终于进入正轨。终于放弃专业日语后,捡起挚爱的文字,才发现,工作也可以是一件令人畅快的事情,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同时,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
放弃了坚持多年的专业,很多人说可惜。然而,只有自己知道,人生苦短,何苦用短板为难自己啊!
遇到一位情感释放障碍患者
关于释放情感,我先生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甚至称他为情感释放障碍症患者。
我先生是个超级能忍耐的人,举几个极端的例子:他去做胃镜,别人都会因为难受,而出现无意识挣扎和痛苦的表情,而他可以用注意力转移法做到面不改色,连医生都佩服啊!夏天被蚊子咬了,他可以不去挠痒,说是越挠越不容易好。小事中也有很多例子:他从不挑剔饮食,所以你问他好不好吃,他只会回答:你知道我吃什么都好吃的。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尽可能与世无争,几乎都可以“自我化解”,到最后归结为:顺其自然!
然而,就是这样的好好先生,却在我这里经常暴躁。当我去找背后的原因时,其实很容易理解。他生活在离异家庭,与爸爸和后妈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环境,隐忍、自我化解是他练成的生存之道。很多人说他懂事,但懂事的孩子背后有多少无奈!这样的他经常忽略自己的情感,更不要说释放了,因此,他不能灵敏的觉知自己身心的变化,或者说是有意忽略,在人际交往中也不能轻易表现出负面情绪。问题演变到最后就是,他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绪,甚至管理自身和交流也会有一定障碍。
不得不说,从我先生身上,我学到了如何教育孩子,和中国传统的“大丈夫不轻易落泪”不同,我希望他是一个会拒绝、会放弃,懂得关注自己情绪的阳光男孩。
我们都被洗脑过
我们从小就被这些宣传语洗脑:坚持就是胜利、越挫越勇、不忘初心等,但,如果细想就会发现,很多是需要条件才成立的。
爱迪生实验100次才成功,那是因为他真心喜欢去做这件事,是为了一个目标,而不是:我不做就会怎样?也不是仅仅是“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所以,重新考虑那些头脑中的思维是否适合自己,打破固定思维模式,才是改变自我的开始。
总结金句
爱你所爱、想你所想、做你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