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穿的一件衬衣,领子破了道口,大概是我在洗衣服时老是刷得太用力的缘故吧。
周末到父母家蹭饭,便想着请母亲帮我补一补。母亲问:“补过的衣服,你会穿呀?”我正想回答:“会穿啊,领子这里,就算补过,反正在脖子后面,别人一般也看不到嘛”,父亲倒是先接话了:“现在的年轻人,新衣服上不是故意东补一块、西拼一块,那叫时髦。”我嘿嘿一笑,便不再多说。
母亲从抽屉里翻找出一块白色棉布,看样子,大概是在哪件旧衣服或哪条旧床单上裁下来的,贴在破口处比划一番,大小适中,颜色接近,嗯,就它了。
接下来,便该是家里的老古董——西湖牌缝纫机出场了,想当年,这可是父母那辈人结婚时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呢。
母亲熟练地穿面线、引底线,卷布边、贴领边、压脚,转动手轮、轻踩脚踏,皮带带动针线飞起,伴随着一阵清脆的“咔擦、咔嚓”声,白布条的一边便整齐地缝在了衣领上。
母亲松开压脚,取下衣物,将白布条的另外三边略加修剪,重复刚才的步骤,不到一刻钟,衣领上的破口便不见了踪影,再将多余的线头剪去,缝补便大功告成了。
怎么样,母亲的手艺,还不错吧。
不禁想起孟郊的那首诗: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