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8年3月6日,首发于简书。
拯救这个词谈起来太装13了,但是这个题目的确是因为最近在参与一款致力于改善行业状况,解放行业劳动力痛点的VR辅助产品过程中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其实现在抱怨加班多的行业应该不止设计师了,做广告,做IT,做金融的都在说自己行业加班多严重,同事多苦逼。但是其实加班本身并不是某一个行业特有的问题,这里想要深入分析的是一个行业的效率和产值的问题。
我知道说产值在设计和艺术相关行业是一个不太恰当的问题,但是我们要分析一个真实的企业,一个真正靠市场来运营的公司,以及我们想要创造的产品所要面对客群的真实痛点,就避免不了要从效率和产值切入行业产业链,发现这里面可以提升的部分,从而有的放矢的改进行业现状,以及每个从业人的现状。
其实每个行业,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金融工程,都在因为我们的科技进步而随之进步。在学校里读建筑史的时候,其实读的几乎是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人类的科技发展史。火的发现间接上大大增长了人类的寿命,纸的发明让人类的文明可以得以延续。轮子的发明直接导致人们可以建造像金字塔一样规模雄伟的建筑物。后代们不断利用着前人的科技进步成果,站在现有最高的技术高度,不断拓展我们文明的荒野。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我们的经济往来所包含的链条其实非常短:甲方,乙方,没了。就是说,想要建造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只需指定他喜欢的设计师,给她一笔钱(或者拖欠很久不给他),然后设计师在指定的时间内交付他跟甲方所约定的设计成果(包含所有技术图纸和效果图纸),一个交易就这样完成了。
这里不多说这个行业所涉及的产业链,只谈谈技术进步对于这个行业效率提升的表现。
01 行业痛点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应该都知道,对于乙方来说,要提交一个完整的有竞争力的设计方案,用怎样的工具表现图纸,用怎样的工具模拟更真实的效果,都是能够提升方案本身并得到认可的方面。最早的设计师们都是在上图这种巨大的,只能用尺规去调试和更改的画图板上描绘出他们想象中的完美空间。但是要完成一个稍微复杂一点,或者体量大一点的项目,设计师们要不就得把平面或者立面做成标准化模块,要不就得简化方案得形态来缩减工作时间。
当个人电脑出现并且普及的时候,用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来处理平面的线图得效率是成指数级增加了,一个人工能够完成得工作量也成倍增加,整个建筑方案的周期可以大大缩短,按道理来说人工可以相对解放一部分劳动力了,但是似乎事实上并没有……
用传统的方法做一张如下图所示的空间透视图,至少需要一个人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来做。而通过现在有的3D建模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来说,模型方案确定的时候可以输出无限张诸如下图的空间透视图,并且准确度和效果也非常可靠。但是为什么现在的效果图公司的小伙伴们还在辛苦加班甚至不乏有年轻同胞因为加班猝死的新闻出现。
02 技术革新
不难发现,因为人类的科技进步,不管是硬件速度提升还是软件功能,都在大幅度提升行业内任何细分领域的工作效率,让每个工作的人有更大的产值。
但是这种短暂的进步和优势,似乎很快就会成为整个行业的平均值。以至于技术进步产生的短暂优势成为行业内外争相去努力发掘,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比如甲公司用了新的BIM软件,能让平面和3D在任何一次改动中自动同步;比如乙公司用了一个新的渲染工具,能不用调试灯光一键生成逼真的渲染图。
另外还有借助最近几年大热的AI概念,通过人工智能输入准确的数据和算法,能够快速生成场地体量方案。计算结果即准确,又快速。在逻辑计算的精确度和速度上,只要机器们一亮相,人类肯定就会败的一塌糊涂。甚至有规划师在看到此类产品出现在市场的时候大胆预测:今后只会做强排(体量计算,初步体块排布)的设计师肯定要下岗了。
其实何止是只会做强排的人要下岗,只会做效果图的兄弟们不知道未来的日子可好……
另,此小库科技已经在资本市场获得青睐,在实际项目上已经有借助其算法的具体应用案例,非常受开发商同胞们的欢迎,因为他们再也不用花大价钱,等好久才能出来一个拿地方案了。
03 未来在哪里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这些被大规模使用并且推广的技术和软件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提供更快速的解决方案。
2. 提供更精确的解决方案。
3. 提供更多样的结果呈现。
4. 提供更友好的操作平台。
然而以上这几个特点跟机器相比,人类都不占优……
平心而论,当今行业内的效率和产量跟过去那个时代的建筑师来比可以说是随便一个工作两三年的人可以挑战一个大师一辈子的图纸量。然而作为个体来说,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么?没有。我们获得了更大的成为大师的概率么?没有。我们获得了更大的财务回报么?在现如今的中国也许相比其他国家来说是,但是这种通过短暂的密集劳动的方式来获得的汇报和付出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这个行业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们又如何获得个体上更大的成就?
记得Kevin Kelley在来深圳做活动的时候讲过在面临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的机器的时候人类该有的态度和转变:
“Productivity is for robots. ”
“机器人负责解决效率问题。”
“Jobs for humans where productivity is not important. ”
“人类更适合做那些不太讲求效率的工作。”
——凯文·凯利
其实回看这些在建筑行业历史上划时代的产品,每样都是通过把大量需要重复的,需要高精确度的工作转交由机器负责,而让人由更大的生产力的解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产品,我们才能在和过去同样的周期内,做出过去人们根本不敢想象的复杂形体,人们才能有信心去挑战过去从未挑战过的高度,跨度和精度。
像本文开头说的,如果说建筑的历史是人类的文明史的话,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科技的进步史。 我们每个时代所留下的建筑,都是这个时代人们生产力的体现。就在几十年前人们最多只能盖20多层高的楼;而现在800米,900米的楼已经都已经不是问题。其实这背后就是我们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每个设计师的力量被我们所用的软件,我们所用的机器放大了好多好多倍,导致我们的集体合作更加密切有效,成果也更加准确。
这不再是一个个体所能代表整个行业的时代了,而每个人也不要再把个人发展的重点放在如何跟机器比快,跟机器比准上面。如果在十年前你的快还算是一点相对有事的话,现在应该早就被行业平均水平抹平了。
回到有这些文字思考的初衷:如何做能够让这个行业哪怕有一点点进步的VR产品的时候,是不是该再回归这一点:
人类应该做的,不是去提升效率,而是创造。如何解放人的劳动力和注意力,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才是顺应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