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潇洒姐发了条微博:“休息能力是一种职业能力,和沟通、表达、讲演、时间管理一样,是你实力的一部分。真正的休息,不是为了爽,而是为了更好工作。”
如果在半年前,我看到这样的话,只能以“呵呵”回复。时间这么紧张,根本不够用,休息,真是一种奢望。但是,自从听完脑科学的相关课程之后,我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因为大脑的容量有限,而且大部分神经突出会逐步收缩,且不再生。这就意味着,如果常年休息不好,就会造成神经突出的损伤,而这种损失,将终生无法修复。这就好比是一块电池,如果不充电,天天用,那么终将会有电源耗尽的那一刻。既然休息这么重要,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合理的安排时间
都说时间不能管理,但安排好还是必要的,那怎样才算合理安排?个人认为——做好规划,固定时间做固定事情。
做好规划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不是参考某人的日程,列个计划那么简单,而是要依据目前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调整。在调整之前,先做记录,看看自己这一天的时间都花在哪里,如果一天说明不了问题,就记录一周。拿着记录的结果,分析自己最想改变的一点是什么,针对这一点,对现有日程进行调整,然后坚持30天,再重新记录、重新分析与调整。这样的过程,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初步调整完成。虽然看上去有些慢,但实际上“慢就是快”,降低了难度,才能坚持下去。
固定时间做固定事情。也就是说,把时间分块,按需分配。例如:作为一个上班族,需要有充足的工作时间;作为一个妈妈,需要有陪伴孩子的时间;还有,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需要拥有学习时间。根据这些需求,安排出来的日程就是早起学习,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带娃。这样的安排,最大好处就是确保拥有休息时间。我们的大脑不是机器,不可能长期高饱和地运转,而通过休息,可以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大脑内部网络建立连接。此外,这样的安排,使得大脑容易进入运行的模式化,不会增加额外的负担。
(二)保持良好睡眠
想要拥有休息时间,除了合理安排,还要提升效率。而提升效率的关键因素,就是注意力、执行力和睡眠,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注意力和执行力都好理解,怎么还有睡眠?我一直标榜自己是个自律之人,曾把坚持早起当作自律的标志,所以,哪怕晚上12点睡,早上5点也会自觉起床。但是,这样一味坚持地做法,是否可取?还有,牺牲睡眠换来的自律,是否值得?
通过学习脑科学相关知识,了解到睡眠是所有认知功能的核心。而在一天之中,清除身体垃圾的唯一时间段就是睡觉,如果睡得少,清除工作就完成不了,时间久了,垃圾越堆越多,代谢自然就会变慢。此外,睡眠和记忆也有直接的联系,因为记忆的原理,就是从感觉中接受信息,组织并存储信息,之后再从存储中提取应用。中间这个组织并存储的过程,也是在睡觉时完成的。所以,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正常运行。如果一定需要早起,那晚上就要早睡;如果做不到早睡,那还是不要早起,去其他环节挤时间。总之,不分情况,一味早起的做法,根本不可取,牺牲睡觉换来的时间,得不偿失。
(三)适当的玩儿
玩儿也是休息的一部分,还能促进学习。因为玩儿会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又是大脑带来愉悦感的主要介质,和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泌多巴胺,我们的大脑会感到快乐,同时也能帮我们把新学到的东西,变成记忆习惯,形成一个新的记忆回路。所以,如果遇到是先学,还是先玩儿的选择题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玩一会儿再学习,这样我们的大脑凭借惯性思维,认为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儿。同样,运动也能产生多巴胺,工作原理与玩儿一致,所以,劳逸结合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但是,我们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休息的目的是为了让大脑不置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获得喘息的机会,但它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偷懒找借口。所以,正如大姐所言,“真正的休息,不是为了爽,而是为了更好工作。”而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习基础性学科的知识,也是为了从根本的概念和原理出发,摸索适用范围和场景,做到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