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你是不是在混日子?看这一点就够了》
文章开头用问题的方式展开:“请问你,什么对职场人最高的评价?
这么一问,让读者开始思考,并对下文的内容感兴趣。作者在8年前遇到一个前辈,那时候的纸媒发展前景还是很好,因为还没有微信和抖音,报社的记者收入可观。但这一个前辈在发展这么好的情况毫不犹豫的辞职,让旁人不解。
作者也很不解的问他,给的答案是:“每天都做着同样的工作,见到的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我不会被淘汰,不会被超越,也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如果再呆下去,只能算是混日子了。”在8年前作者还是职场小白一个,还不是很能理解。时隔多年后再来想,这就是大概职场状态最想象的描述了。
由这一段话引出了“混日子”最后的结果。分别用三段话进行阐述自己的观点,总见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说明几个问题一是可以被替代,二是说明你在“弱圈子”里,三是表明你的公司暮气沉沉。”
中间举例了两个故事加以说明,一个是采访倒闭公司的员工,这位员工描述公司倒闭前的情况是:没有变化的同事以及同事谈的大多是消极的话题……公司配套机制不齐全,员工难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辞去小公司的副总,以34岁高龄应聘成一家行业内顶尖企业的中层,周末复习备考硕士。
吸引观点:
1. 总见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说明你可以被替代。
2. 总见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说明你在一个“弱圈子”里。
3. 总见到和你差不多的人,还表明你的公司暮气沉沉。
很认同文章的这三个观点,像我平时这么宅的人,确实是总见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瞬间有了危机感。在这三句话里,蕴藏着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总是见到和你差不多的人,说明大家能力并没有拉开太大的距离,知识面与思想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久而久之人也就安于现状了。
只有不满于现状的人,才能不断的吸收到新的思想,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这三个观点给了我们很好的参考。
感受:
回到文章的开头:“什么是对职场人的最高评价?”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就是专业,没有专业的知识难道不就是“混日子”吗?作者给出了观点:专业与“没有混日子”。
上周末开会,一见面领导就滔滔不绝的分享她前一段时间到北京的收获。讲完之后,不由得感慨,只有走出去了你才会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平时她自认为挺能说,但在学习中遇到了更厉害的人。给她自己很多的思考与方向。试想,当你满足于现状而不去更新自己的思想与观念时,离淘汰就不远了。领导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从我入职起印象中的她既优秀也努力。如果工作中没有这样主动学习的人,每个人都规规矩矩的做好手头上的事,久而久之也就像文章里提到的被淘汰。
我很庆幸自己在工作了两年之后,能有所醒悟,开始有所思考与行动。我知道每一次的迷茫都是自己不够努力,我知道不自信的原因都是自己不敢尝试、平时虚度了时光,我还知道自己总是羡慕别人的光芒,却迟迟不行动……
找到问题的所在就要行动起来,不想给自己太多借口。最近逐渐养成每天早起40分钟,完成一些事情,这让我开始增强时间的观念,有效的工作。
因为比较宅,暂时没有办法扩大自己的社交圈,通过参加一些社群,可以让自己不断的更新观念与思想,寻找突破口。这样做在我看来算是见到不同的人与事,给自己更多的可能,开始远离“混日子”。
我希望多年后回过头来看,不只是年龄的增长,还有内在变得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