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构成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一是结构组织,一次遣词造句。这三个方面不能相互代替,然而密切相关,文章就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体。思想内容是主要的,可是它必须靠严密的结构组织和正确恰当的词句表现出来。
这里谈谈结构组织的问题。结构组织就是文章里材料的安排,文章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文章的结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无论思想内容多好,无论词句多么优美,必须全面组织的好。一层一层、一段一段,安排的清清楚楚,有条不紊,该详的详细,该略的略。前前后后,联系得紧密,照顾得周到。没有前后脱节的地方,没有丢三落四的情景,没有拖泥带水的毛病,人家读了才能得到清晰明确的印象。常见的有些青年同志写的文章,意思不能说不好,有的并且很好,词句方面有点小毛病,总还通顺。就是整篇组织得不好,不清楚,不严密,结果让人读着感到吃力。一遍看下来,还不能把它的意思搞明白。这样的文章,往往达不到写作的目的,至少要打很大的折扣。
文章的结构决定于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这篇文章分三段,那篇文章分五段,为什么先说这层意思,后说那层意思,这些都是文章的内容决定的。
从作者写作的角度说,他怎样明确自己所写的内容,并且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呢?
这首先是个思路问题。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个这种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和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的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写成文章,就是所谓的组织结构。文章的组织结构是否清晰严密,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所以,要文章的结构好,必须求之于思路。要思路清晰严密,必须善于观察事物,能够理解和认识事物。只有从锻炼观察能力和理解、认识的能力入手,才能培养起既活泼而又严密的思路;只有培养起这样的思路,写文章才会有好的结构。
写一棵树,如果你对这棵树的形状、构造、生长发育、性质作用,都不知道,或者知道得不清楚,这篇文章将如何写法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一切都将无从下手。勉强写出话来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使读的人也摸不着头脑。还谈什么结构组织?写一件事,如果你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发展、演变、作用意义都搞不清楚,所知既然模糊,看法和态度就更难得鲜明。这样,文章又将何从组织?总之,自己不明白,就无法使读者明白。
其次,是文章的性质、对象和目的。文章总是写给特定的对象看,为了解决特定问题的。文章里的一些材料怎样安排,各个部分怎样组织,要看文章是写给谁的,是为什么写的。比方,某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你去调查了一下,回来之后把那件事情写下来,向领导报告。这该怎么写法?当然只有原原本本把事情的经过从头至尾的写出来,用不着什么“倒叙”,“插叙”那些办法。如果想把这件事情写成通讯报道在报刊上发表,写法就需不同一些,可能先把结果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去写事情发生和经过,中间也许要补充一点跟这件事情有关系的情况,以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得清楚一些,并且也要考虑到怎样安排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使他乐于读下去。倘若拿这件事情做题材,写成一个短篇小说,写法就会更不一样。
写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也要看写给谁和为什么而写再考虑文章的结构——是写给有关的个别同志看,还是写出来发表?如果发表,在哪里发表?给哪些读者看?是着重表明自己的意见,还是着重批评一种相反的、错误的意见?虽然谈的是同一个问题,由于对象和目的不同,文章里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得出结论,也就是说文章的结构组织怎样安排,也会有种种不同。
所以要文章结构好,除了先决地求之于思路的清晰严密之外,还要把写作对象和目的明确起来。不能为结构而结构。结构是为写文章的目的服务的。
总之,组织结构不是个单纯的方法技巧问题,虽然这里面有方法和技巧。有些青年同志在学习语文,希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听说写文章要讲究篇章结构,于是想找人教给点布局谋篇的方法。方法当然需要讲,然而那还不是根本的。根本的问题在思路,在写作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关乎文章结构的最根本的东西。
思路需要锻炼,也是可以锻炼的。思路一要开阔活跃,二要细致严密。锻炼就是向着这个目标来的。入手处一在观察,二在思考。看一样东西,不是毛毛草草地看一眼就算数,而是多看看,仔细看看,一边看着一边想一想,一定要把它看清楚,想明白。比如看一座山,可以从远处看它的整体,看它的气势,又可以走到近处看它的岩石树木;可以从山脚看上去,又可以从山顶看下来;可以从这座山想到那座山,想到过去看过游过的山,也可以从山上的泉水瀑布想到由这里发源的溪流江河;可以从它的景色想到它的蕴藏,也可以从它的今天想到到他的明天;如此等等。不是随便看看,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认真的看看,用心的想想,做到对这一件这样东西了然于胸中。对事物有了这么一种明晰的印象,等到要写文章,根据写作的目的考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从哪里写起,到哪里转个弯,到哪里结束,心里有了这么一个数,一步一步写下去,写完之后反复看一看,读一读,这样有详略,如果有详略不合适、连贯不通畅、联系不周密的地方,好好改一改,这不就是结构组织吗?看一件事情,想一个道理也是这样。知道了结果,一定要找一找原因,想一想用这个原因说明这个结果合理不合理;下了一个判断,一定找一找根据,想一想这根据充分不充分。正面想想,反面想想,把有关的事情和道理联系起来想想。总之,要做到对这件事,或者这个道理了然于胸中。这样,头脑里也就有了头绪,写起文章来也就有了条理。
当然,能够这样看事情,思考事情,要靠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认识水平,以及知识的积蓄。但是这里面也有个习惯问题。注意锻炼,能逐渐养成好的习惯,不注意锻炼,也会助长了不好的习惯。因此,我们要说锻炼是有用的,是不可忽视的。经过不断的,有意识的锻炼,能够使我们的思路在现有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开阔活跃起来,细致严密起来。那样,写文章就能够比较的铺陈得开,不至于干巴巴地一疙瘩,就能够比较地有些条理脉络,不至于颠来倒去,麻乱一团或者前后脱节,丢三落四了。
除了自己经常注意之外,读好的文章,用心理解它的层次结构,也是锻炼思路的很有效的办法。因为从那里可以领会到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开展的,这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不仅读议论性的文章应该这样读法,读记叙性的文章也一样。不仅读现在的文章需要从思路上着眼,读古代的优秀的文章也需要。由于有些人读古文往往只注意其中的生字、难句和某些辞藻,特别是读那些短小优美的散文更是这样。而对它的结构所反映的作者的思路却往往忽视。因此读好文章时,强调注意作者的思路是十分必要的。这里举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作个例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余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愚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己,曰奉壹。
这是一篇游记,并不是一边游着一边写,而是游玩之后,想着游览情景写的。这篇文章表现出,作者的思路大致是这样:他先想到小石潭所在的地方,想到逐渐走进小石潭的时候,听见怎样的声音,看见一些什么景物;然后继续想,走到潭边向潭里注视的时候,看见怎样的景象;接着想下去,看过潭里的游鱼之后,又抬起头来顺着潭底向远处眺望,看见了怎样的情景;近处远处都观察到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写坐在旁边看见什么,感觉到什么;最后,游够了,该回去了,于是写回去,一直写到同游的人和作这篇游记。显然,文章的结构组织所反映的正是作者游览时观察的顺序,和写文章之前回想思索的顺序。如果我们游了一个地方,只要游览的时候很细心的观察了,对每一处景物的最突出的东西都留有清晰鲜明的印象,只要写的时候把游览的过程和所得的印象都想清楚了,我想,我们也同样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有条不紊而又清晰生动的游记来。文章的结构不是一件难事。
有的同志给我来信,要我谈谈怎样读文章;有的同志要我谈谈怎样写文章,特别是怎样把文章的结构安排好些。我想这两个方面能够统一起来。
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
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够出“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因此,哪怕篇幅比较长,也尽可以一口气读下来,有少数的地方不甚明了,暂时由它去,不细想,也不查字典。
想一遍,就是想一想那个大意和梗概。什么是大意思和梗概呢?主要有这么几点:
1、这篇文章主要谈了个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
2、这篇文章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
3、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
这第三点,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组织。
想这一遍是大有用处的。读报刊物上的一般的文章,有时候只能读一遍,没有时间重读第二遍。如果读一遍就丢在一边,往往印象模糊,稍过两天就忘了。读过之后稍微想一想,把上面说的那三点回味一下,印象就清楚了,深刻多了。这样才不白读,才能从中得到点什么。倘若是一篇重要文章,是要好好学习的文章,读一读,想一遍,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对上面说的三点有了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之后,再去细读,才能使自己的思路跟作者的思路合拍一些,才知道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当深入揣摩。这样,收获能够更大些。常见的有的同志读文章,一上手就一字一句的扣起来,半天还不能读它一遍,一直读到头,所得到的多是些零零星星的印象,得不出一个完整扼要的印象;也有的同志,草草读过一遍之后,马上又回来重读,有时候读了两三遍,印象还是很笼统,甚至相当模糊,理不出个头绪。我想这种情形可能都是由于缺少想那一遍的缘故。想一遍,就是个习惯问题。养成这个习惯之后,费时很少,往往只要几分钟,十来分钟就行,而收获很大。
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咀嚼,消化。
1、验证第一遍读过之后,所得印象对不对。对的,加深它,巩固它;不对的,纠正它。
2、求透。懂得不清楚的,要思考,揣摩,要查参考工具书;前前后后的联系照应,要弄明白;主要的,次要的,要搞清楚。要得出总的、全面的理解;也要得出分解的、一部分一部分的理解。
3、求深。要体会含蓄蕴藏的意思,要玩味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论断臧否的分寸。
我想:用这样一些步骤来读文章,对锻炼思路是很有好处的,如果思路不断的得到锻炼,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在结构组织方面,就会有些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