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看书看到high,我一直存有疑问。
阅读书里面的文字,吸收里面的意思,消化书中想要表达的意思,个人感觉能够跟随逻辑上连续地发展已经不容易了,何况还要情绪也要到位呢?
书中的逻辑通顺,是保证意思能够准确表达的前提。有时候,作者想要传达的和读者自己能够理解是否对得上是个问题。
所以,看看各位读者写出来的书评,讲述的内容并不是一模一样,先不论角度问题,深浅问题。同样的一个文章大意,读出来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的疑问就在于,不能理解到那个点,那个关键的点,情绪跟上已属不易,触发情绪起伏最大的那个点没有碰到,怎么会high呢?
也许,这就是我一直没有领略书评写作要领的疑问所在。
我认为,能够写出好的评价,情绪在整个过程中是应该被触发到可以引起大量思考的那个点的;
我不认为,即使有了万能公式,有了现成的框架,有了开头结尾,中间部分,在大同小异的文字中间填上真正关于一本书的想法以后,就能“组合”成为一篇阅读量多少多少的评价文章。
曾经一直执着于阅读量,寻找那种一个“1+1=2”确定的格式,然后就“躺赢”;可越寻找就越迷茫,因为仅存的那点独立思考能力告诉我,按公式组合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读不懂,更不会苟同。
反而,最近阅读的一本书,虽然不是小说,而是一本心理学上的,借助故事来讲一些心理学知识还有道理的书。在沉浸阅读了其中几个故事,不但思维跟上了,情绪也被引发了,居然还有了一些同理心,似乎有了一些和作者对话的端倪。
曾经看到过一个读书博主说,阅读一本书可以读high到停不下来,如果是坐在飞机上,都没有办法在飞机客舱门打开以后站起来拿起行李离开。
而我却要说,阅读到情绪被引发到那个点,是需要停下来自己消化一下自己情绪的,否则积蓄太多没有出口会受不了的。
可能有的读者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的是一口气完成和作者一起在思想上的头脑风暴,和作者在思想上寻找真理的历程;
那有没有那种,情绪和作者联结,在作者刻意铺排下,成功到达了一个顶点,到达了一个或高涨或低落,或心跳加速,或热泪盈眶的点,然后停下来,琢磨着意图,消化着情绪,做好准备迎接下一次的那个关键点到来呢?
说到这里,不自觉有了心动的感觉,爱上了这种有了恰到好处的情绪的阅读感受。
别人说一千道一万,读书怎么怎么好,能够达到的目的仅仅是引发其他人对阅读这个动作的兴趣,接下来要怎么让那些人产生对那本特定的书的兴趣,甚至是热爱,就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是一口气读完的畅快感;
是读读停停,找到了情绪的关键点就停下来认真感受,做好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到来;
是找到了和作者联结的点,对话中忘记了现实中的空间和时间,以书为媒,和作者畅游在书中的世界,还是和作者一起秉烛夜谈于书中描绘的意境;
还是和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思考对撞,思潮澎湃,想法不断涌出,热烈且满足。
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当然做任何事都会有自己的痕迹,阅读也不例外。雷同的东西不会也不可能出现,即便是人云亦云,多少也会有点自己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