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珠
每逢春末夏初,小满时节,我总喜欢仰头看天空。透过老槐树新绿的枝叶,湛蓝的天空总是跟梦中的蓝天相似,每回仰望,总能勾起我心底深深地眷恋,恍惚之间,好像又回到了故园。
我的故园夏津是位于鲁西北的一个县城,我的家在县城之北一片黄沙地上。那片黄沙地有个名字叫沙河,爷爷说,很久之前黄河曾经在这里流过,后来改道留下了这条小河沟。那时的我当然是不信的,因为我知道古诗词里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既然是天上之水,那一定是汹涌澎湃且滔滔不绝的,如何会留下这干旱的黄沙地?
然而我并不讨厌沙地,因为这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这一片方圆数百里的孩子都是从细沙土里长大的。小婴儿睡觉的时候都会睡在土布袋里,细沙土用最细密的箩筛过,再用铁锅炒,炒至滚烫再晾至合适的温度,装进红色的棉布袋里摊开一层,让小婴儿睡在里面,不怕尿床,而且温度可控,冬暖夏凉,还能预防湿疹,是最环保的尿垫。等到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也会被丢在沙地上,任凭他们摔倒了再爬起来,一步两边的挪着,大人们总是不管。孩子们就在沙土里摸爬滚打,一天天的长大了。
记忆中我和弟弟妹妹们总喜欢在细沙地里玩耍,一脚踩下去是一个深深地脚窝,累了就躺在沙地上看着天空的云朵慢慢的游走,变化出各种有趣的形状。忽然之间,会有一只鸟从天空轻盈地飞过,并留下一串好听的叫声:咕咕咕咕!母亲说,这是报信鸟,只要听到它的叫声,就知道葚子熟了。
葚子就是桑葚,是我小时候很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因为它没有籽没有核儿,也没有果皮,只需用沁凉的深井水洗过,就可以大把大把的捂进嘴里吃个痛快。那种甘甜到无以复加的滋味,浸润了我思乡的所有回忆。
后来离家求学,视野变得开阔。我知道了那种鸟儿不叫报信鸟,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四声杜鹃”。我也知道了爷爷说的话是真的,黄河也的确曾经在这里流过。我最爱吃的桑葚,正是最有力的佐证。
两千多年前东周时期黄河曾经在这里流过,改道后留下这片沙河地,这片土地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古老文明。诗经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那棵上千年的古桑树见证了几多兴衰史?几多离合情? 遥想春秋时期赵齐晋会盟,不知是怎样的盛举,在那个 “维桑与梓”的时代,那些公侯们是不是也会在这里种下一棵桑树?
又是小满时节,茂盛的桑树上缀满了小巧玲珑的果实,黑紫,艳紫,淡紫,还有白中透紫,晶莹如玉的便是美味的桑葚了。微风吹过,枝叶飒飒作响,累累果实像是一个个可爱的精灵对我扮鬼脸。我笑着伸手摘下一颗放进嘴里,甘甜的果浆抚慰着我的味蕾,仿佛时光穿梭,一下回到了少年时。
桑林深处有阵阵说笑声传来,那是乡亲们收获的喜悦。我站在桑树下抬头仰望,看着那蜿蜒遒劲的枝干,好像看到了历史镌刻的沉重痕迹,那碧绿如玉的叶子迎着阳光闪烁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风过处,枝叶摇摆出美妙的旋律,像是儿时奶奶哄我入睡时的歌谣。
忽然间我觉得很是惭愧。惭愧于我的无知,我的渺小,我的冷清淡漠。少年时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从这里走出去,去更广阔的舞台去实现自己伟大的梦想。然而每当我到一个新的地方,当我面对那些风景名胜,当我置身于那些文人墨客曾经赞美过的山川河月之中,惊叹之余我常常又觉得失落——再美的风景又如何?毕竟是他乡山水,终究不属于我。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个圆,不管你转多大的圈儿,兜兜转转一辈子,总是会回到起点。天地悠悠,众生皆为过客,声名利益更如烟雨浮尘一吹就散。终有一天你会明白,真正属于自己的,是故乡留在生命里的烙印。
故园的水,即使咸涩也是甘甜。
母亲的饭,即使粗糙也是人间美味。
至于那黄沙地上的脚窝和桑林里的笑声,都是印在我记忆书页里血红的印章。
历久弥新,永不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