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9日为比赛时间,5日晚八点陪师父开完评委和选手会议,拿着抽到的课题《阿房宫赋》,旁边看沈老师和汪老师在那里备课,不觉感叹老教师备课之深,对教材研读之透。抛开教参,无关网络,只是深读文本。
虽然师父无缘复赛,带着遗憾离开了这场比赛,但还是要为每一个参赛选手点赞。每一场比赛,都证明了走进省赛的这些人是多么优秀,多么努力,而每一场的层层选拔更是让我觉得是经历了一次重生。
7日晚,说课的结果揭晓之时,确是无比的遗憾。功力深厚的师父,因为评委的一句“过于紧张,缺乏大赛经验”而闷闷不乐。毕竟走近省赛,已是实属不易,想往前再走一步,确是很难。相比师父的平日课堂,赛场上的她确是紧张的,语速过快,稍有停顿,PPT也连续出错。连台下的我也可以感受到她的紧张。我想每一位选手的内心都是紧张的,只是有的人表现比较自如,没有慌张。她是9号,听了之前其他几位选手的比赛,而后,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的文本解读深刻,完全可以hold住。不想结果却比自己想象的糟糕。下午比赛的安庆赛区的4名选手,都没有晋级,稍有遗憾,第一赛场的3名选手,都掉了队,第二赛场的殷妍抽到了1号签,结果也不尽如人意。10名中淘汰了4名,而安庆市的有3名。师父上场之前,我觉得也听了几节不算特别优秀的老师的课,可是结果和自己预料的并不一样。可见,是我太肤浅,或者根本没有正确的和评委相符的判断标准。胡组长说我们要关注别人是怎么成功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或许是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认知都不明确,本就不够自信,稍有不顺,就总是妄加揣测,否定自己。有时也有过师父在赛场上表现出的“自足”,其实说白了,还是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这样的比赛,不是没有运气的成分,或许抽到的赛场都是劲敌,或许自己所在组评委老师的评价标准和我的理解并不相符,或许我抽到的出场顺序并不利于我的表现。但是,如果足够强大,这些都不是借口。
8日我和汪老师选择了留下来继续听有生上课。赛场上见到了昨日被淘汰的殷妍和王柳芽,我想,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并勇敢面对,是很难得的一点,这是对一个人心态的考验,毕竟曾经在这里跌倒过。能够观摩他人的课堂并认真学习和接受,是一种谦虚的表现。
上午等组长回去后,听了两节课,因为备课时间仓促,所以PPT都比较简洁,偶有错误,但也都可以理解。印象较深的是第二位选手,执教《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教学思路清晰,所讲内容都落到实处。围绕几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郭是怎么种树的?有何妙招?郭认为自己种树高妙吗?…将郭的“顺天致性”和“他植者”形成鲜明对比。曾有人评价说文章的内容已经交代完了,为什么还要再写后两段呢?从而引出寓言的寓意,总结出课文所要讲的道理。将官员扰民和他植者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上午结束后马鞍山市教研员俞仁凤老师做了总结和点评,主要围绕“老师教什么?”和“老师怎么教”进行评课。他指出,评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围绕核心素养展开,2017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围绕“语言建构与作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体验和创造、文化传承和发扬” 四个方面,这是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2003年修订的课标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已经被淘汰了。我想这一点于我而言,可见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欠缺,而不与时俱进的学习的后果就是被时代抛弃。俞老师指出的第二点是课堂教学的“活”,即老师怎么进行教学,结合上午三位参赛老师的教学,一一做了点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急于生成教学目标,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总是引导学生往自己标准答案上靠拢,而忽视学生的想法,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如老师让生找《项脊轩志》中的主要人物时,有学生说交代了妻妹,老师提示说找主要人物。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平时急于呈现自己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班级学生的教学反应和接受程度,或许是自己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下午听了3位选手上课,分别执教了《石钟山记》《项脊轩记》和《伶官传序》。
第一位执教《石钟山记》的老师,年轻干练。教学思路为“横看成岭侧成峰、纸上得来终觉浅、千淘万漉虽辛苦、一蓑烟雨任平生”。围绕苏轼为何给石钟山作记,其他人的看法是什么?苏轼探究石钟山名字缘由说明了什么?苏轼如何探明原由,说明了什么?请学生结合所学《赤壁赋》和《定风波》来谈一谈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而展开教学。个人认为美中不足的是,第二个环节忘记播放PPT;拓展延伸部分耗时较长,共15分钟,用了课时的3/8的时间。学生已经学习过《赤壁赋》但是师却耗时5分钟让生读课文,可以让生回忆总结,师明确。后让生看发放的背景资料,谈一谈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生所谈皆是已经认识了的达观、豪放的苏轼。
下午第二位选手执教了《项脊轩记》,PPT标题为“感受生命的脉动——走进归有光”,课堂刚开始问学生,有没有思考过“文学是什么”,师说他认为文学就是……就是带着我们感受生命的脉动,从而走进文本。
第一个环节,他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PPT上显示一些重点字词,让生翻译,比如“诸父异爨”“先妣”“扃牖”,在生回答的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并且及时的点拨引导。
接着,让生自由朗读课文,“本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读完本文,你觉得有哪些最打动你的地方,请结合文本,和大家一起分享。”给学生5min的时间来完成。刚开始的时候,课堂不是特别活跃,在这么大的场地,学生多少有些拘谨。但没多久,整堂课就活起来了,清楚的记得有几个学生多次的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其中,有一个学生两次用方言回答问题,活跃了全场的氛围。每一个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都有追问,评价非常到位。有一个学生说到归有光因为辜负了祖母的期望,所以长号不能自已这一点,师适时追问“你觉得父母对你有期望吗?”“你承担得起父母对你的期望吗?”生回答“承担得起”师的一句“男人的担当”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当生结合背景,回答她认识了归有光的乐观执着时,师又激情满怀的激励学生学习他这种精神。
当学生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观点分享完后,课堂已经进行了大半,师总结后布置了相关作业。课堂的最后,全班学生奉上掌声,场上观摩人员也送上了掌声。都在感慨这是一节好课。虽然这热烈的掌声后来被教研员痛批,说不符合《项脊轩志》的主题。但是听众如此发自内心的反馈,我想已经从我们的角度说明我们听进去了,并且听懂了,感受到了归有光的情,也感受到了任课教师的情。
第3位温柔,声音非常纤细的女老师执教《伶官传序》基本也是围绕论点“盛衰之事,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和论据“原庄宗所以得天下和所以失天下”展开教学。和上午的老师执教内容较像,都把论点句作了改写,让生进行比较赏析吟咏…都列举了大事年表…但这位教师课堂诵读时间较多,论点句读了两遍后,就试着和生一起背下了文章的第一段。后面的论据部分,诵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觉得她若抽到其他篇目,比如李清照的词,就很符合她的气质。
比赛结束后,安庆市教研员陈信怀老师作了总结和点评。首先感谢各位选手的精彩课堂,各位评委的认真评选和各位老师的耐心求学。
第一点,他也指出三维目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但是实际教学中,并不适合设计四个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100%的落实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要有指向性。
第二点:每一位选手都拟定了一个正标题和一个副标题,这究竟是创新还是回归传统?他指出,他指出1号的正标题是4个四字句,且不说是否押韵对仗,但里面有明显错误。为了保证四字句,把石钟山写成了钟山,而钟山是南京的紫荆山,并不准确。2号的大标题应结合课后习题而改。3号的标题与文章教学内容无关。他都做了修改示例。
第三点:对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处理也指出不足。如1号《石钟山记》,苏轼写本文时已经是黄州突围以后,应带领学生清楚的认识。2号老师让生自由发言,使得教学内容和文本特别散乱,师讲到归有光长号不能自已时,场上不该出现掌声。3号对文本的定位不准确,历史上只有《六国论》是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语文课上念历史年表,冲淡了语文味,使语文课变成了历史课………并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
我们常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想教研员的评判标准许就是“彼”或者说课程标准就是“彼”,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个老师呈现出的精彩课堂,必然是经过认真打磨的,是花了很多功夫的,我想这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今后备课时多花些功夫在文本上,并且要备学情,关注学生的的课堂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