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
读《皮囊》第一篇,就被文中“阿太”这句话震撼到。我外婆的母亲,一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对肉体,竟有这样达观的认识。她认为,我们的生命本来是轻盈的,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拖住了。
顿时钦佩。
阿太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且让我给大家叨几件事:
外婆五十多岁去世的时候,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想而知这种痛苦,非一般人可以承受。但阿太没有哭,没有想不开,反而跑来跑去看看祭祀供品准备如何,还帮忙杀死了一只没割中动脉的鸡。她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阿太切菜孔武有力,像剁排骨,有一次在厨房,“哎呀”一声,我在厅里问她怎么了,她冷静地说“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因为十指连心,一家人着急忙慌送她去医院缝合,可她自始至终,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母亲给我讲,年幼的舅公不会游泳,阿太就把他扔到海里让他学,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把舅公捞上来,没过几天又见阿太把他扔进水里,以至于所有的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阿太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说:“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最后,老家那条石板路上,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我到外地工作时,阿太去世了,母亲打电话给我,我们两头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合上书,我明白了,阿太是多么达观的一个人,智慧如佛祖,她知道生命不能被肉体束缚,不能被欲望控制,否则,终其一生,人就会伺候肉体成为习惯,一再地满足它,渐而成为肉体的奴隶。所以阿太才会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终于读懂这个将近百岁的老人,她看似坚硬、狠心的背后,是对生命的透彻认识,她知道皮囊不过是人的外在,有时还会成为包袱,只有放下,看轻,淡化,才能活出皮囊之下的精神和灵魂。
可放眼红尘,芸芸众生忙碌奔波,皮囊疲惫不堪,精神空虚寂寞,只一门心思向前,很少有时间停顿回顾。你的灵魂还在吗?你的精神充实吗?你可贵的初心有没有丢掉?你还坚持着真善美吗?
不敢叩问。因为我知道,自己也是众生中奔波的一员。
只是,我愿意将《皮囊》带着,时时翻翻,如李敬泽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这本认心和认心的书,像生命中的一盏明灯。
我们要活出皮囊之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