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奇国求救。
齐国当时国力非常强大,当时的战国格局,魏国军力、经济和人才都是名列榜首的国家。当时秦国正在实行商鞅变法,韩国也进行了申不害的办法强国,韩国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了。
为了维护魏国在三晋中的老大,同时也为了开疆拓土壮大实力就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弱小就根本不是魏国的对手,齐国作为后起之秀,自然不想魏国灭韩强大了自己。
如果放任魏国灭了韩国,就是给自己增加了争霸天下的困难,齐国想领导各路诸侯就成了白日梦,所以齐王着急救援韩国。
古人常说做山观虎斗,然后做收渔翁之利,这仅仅是针对的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强弱差距过大的话,强者吞并了弱者只会更上,不会伤筋动骨,所以救援韩国迫在眉睫。
齐国丞相邹忌认为,劳师救援韩国,是件完全不划算的事情。赢了还能捞个名声,失败了就反倒给自己带来了巨大损失,非常不划算。利害算计之后,邹忌认为不应该救援韩国。
齐国大将田忌认为,韩国被吞并,会对我们带来祸害,应该马上出兵相救。
这时候齐国军师孙膑说话了,孙膑认为他们说的都不全对,考虑的也是蛮不错的,但是孙膑有更周密的看法。
孙膑认为直接跑到韩国去救援,那齐军队与魏军直接对决,反倒韩国成了最大赢家,不损耗实力,最后自己损兵折将,也得不到感恩,他的实力犹在,齐国也无法控制韩国,这样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的事是不能干的。
孙兵认为假意告诉韩国自己会去救援,让韩国与魏国血拼,尽最大努力去消耗魏国的实力,自己则在韩国危亡的时候救援,这样以自己最大的实力对付疲惫魏军,又救了韩国的命,有实力可以控制韩国,也能得到韩国的感恩之心,同时又可以消耗了魏国,这是一箭三雕之策。
齐王最后采用了孙兵的计谋,命令孙膑为军师,田忌为统帅,率兵救援韩国。
孙膑最后依旧使用当年围魏救赵的套路,直接攻击魏国首都大梁。这样能够避开直接对决,更大的消耗魏军的实力,为赢创造更大的机会。
魏王得到消息之后害怕了,立即命令魏军班师回朝回国救援,随后又命令公子申为将军,任命庞涓为大将,领兵十万与齐军对决。
孙膑认为魏军兵将悍勇,不能面对面直接对决,那样自己会吃亏。于是定下计谋,两军交战,让齐军假装敌败退,引诱魏军轻敌冒进,然后利用地势等消灭魏军。”
田忌按照计谋来执行,第一天开始假装败退撤军,田忌准备了十万人的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只准备了五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三天只准备了两万人吃饭的锅灶。
魏军大将看到齐军锅灶数量不断减少,不由得喜形于色,骄傲的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如鼠,才进入我们国内三天,他们的士兵就跑了大半了。”
庞涓认为步兵行动迟缓,就率领骑兵追击齐军。孙膑为了庞涓更认为齐军是打不过逃命了,沿途丢下一大堆军用物资,庞涓由此认为齐军已经混乱不堪了,一直追击到齐国境内。
丢弃军用物资,曹操也玩过,是对方军队为了财物互相抢夺无心打仗扰乱对方军心,但孙膑为了诱惑庞涓。
如何判断别人有背而退还是佯装败退,《曹列论战》提供一个很好的方法,看他们的脚步和车辙,庞涓上当可能是忽略了这些细节。
庞涓一路追击到马陵,当时天色已晚。马陵这个地方地势险要,道路狭窄,是非常适合打伏击的地方。
庞涓突然一棵大树被剥了皮,树上写着字,写着:“庞涓死于此处。”就在这时候齐军万箭齐发,射死了很多魏军,顿时军心大乱。庞涓看大势已去,就拔剑自刎了,临死说了一句,让竖子成名耳。
齐国不为放过打击对手的机会,就趁势打击公子申率领的军队,并且成功俘获公子申,消灭魏国十万军队,从此魏国再无崛起的机会了。
强大的魏国从此落幕,到最后最后被始皇帝灭国,这期间一直是弱弱的求生存,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齐国消灭魏国十万军队,这其间所采用的套路,有坐山观虎斗,避开其强攻击其弱套路,随后又用减锅灶法诱敌深处,最后选择最具优势的地方打埋伏。
魏军的失败来回奔波,本身就疲惫不堪,又轻敌冒进,十万军队被消灭,即可悲又活该。
我们做人也是如此,适当的时候要停下来,一味的进攻未必全是好事,因为你不知道前面是陷阱还是坦途。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圆环,你必须要小心谨慎的生活。不然人生就充满灾难和坎坷。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