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地人清明、心澄澈

  昔人已随青山去,

  留余岁岁清明时。

行走天地人清明,绿野晴天道



寒食怀有感恩,清明带着传承。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本是一个农事节气。寒食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随着历史的优化推演,寒食与清明逐渐合二为一。

但收起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还是更钟情于在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赏清春。

艾果


艾蛋


我们老家的人,自是没有寒食的习俗了。倒是欢喜那春郊青青的艾草,会摘些来做成艾果、烧艾蛋、蒸艾糕,整个春天都能时不时弄来吃。

踏青与扫墓融二为一,一群人上山扫墓,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分工十分明确。开山辟路是少年郎,摘花捡果是少女儿。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小心地抓着幼儿的手,推着其在刚刚走出来的路前行。到了祖先处,妇女负责割草,男丁烧香祭祖放炮仗。

我便是那个摘花客家女儿,清明节的岁月里,怀念的是漫山遍野的红杜鹃。

红杜鹃的花是可以吃的,酸酸甜甜。还有田野紫云英,便是如今看到郁金花田也美不过小时候的紫云英花田,那是孩童时期我们心中的花仙子。

海子的诗,送给逝去的紫云英花田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小时候,我们“受到的教育”便是这样。祖先们回归天地,我们在仲春时节,集齐一大家子老老少少,上山扫墓拜祖,感怀天地,恩拜先人。不过现在没有这样的条件了,我们的人越来越多,现代生活充斥到每一个角落,大自然越来越少,这样传统而极富意义的踏青扫墓,只能在童年的梦中品味。现在,天地还是这样地清明,但人心已无法享用。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传统)的感恩,才能让心灵回归澄澈。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东方节气古方(zhongguogufan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