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生跟闺蜜抱怨她男朋友:他遇到事情缺少担当,什么事都要跟父母汇报,每天都跟家里打电话。
大家就劝她:这样的人你还是跟他分了算了。因为他就是一个妈宝男!这样的对话大家应该都听到过。
类似于这样的,还有的男生被称作“直男癌”、“渣男”,有女生被称作“绿茶婊”、“心机婊”……
这叫做贴标签。在生活中,贴标签是一种很有用的快速分类的方法。
“大闸蟹是阳澄湖的好吃”,“这车是德国的,应该比较皮实”。
通过分类,我们会很快地给事物下一个判断。当然有的时候判断不一定准确。
比如说:“他是山东人,肯定很能喝酒”、“她是处女座的,那她干活儿肯定细致”……这些叫做“刻板印象”,属于误导性的标签。
贴标签这个动作本身,会造成一个重大的盲点。
这个盲点就是,给人贴上标签的同时,有一个暗示。
这是这个人的一个属性,是改变不了的。基本上我们的态度是,你想好了啊,这个人就是这么一个人。
要么就忍受他一辈子,要么就放弃。——如果你男朋友被闺蜜诊断是“直男癌”,“妈宝男”,那就是分手的意思。
没有办法挽救,除非你想跟妈宝男过一辈子。
问题是,如果这个人是我们没有办法放弃的,怎么办?
比如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这是跟定我们一辈子的。我们说这是个熊孩子,这也是贴标签。那我们怎么办呢?是打他还是骂他?打他骂他有用吗?
有用或者没用的前提,是我们要去找原因。
不管是谁,只要我们想跟他长期相处下去,并且希望他有所改变的时候,我们就要去找原因。
但是我们当我们给别人贴标签的时候,我们常常错误地以为,标签就是那个终极原因。
给大家讲一个心理学的冷笑话:
——小明为什么打我?
——因为小明有攻击性人格。
你看,好像我们找到了原因,但是继续问下去:
——为什么小明有攻击性人格?
——因为小明打我….
你发现了吗?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攻击性人格”是一个标签,它只是给“打人”的行为换了一个名字。
并没有提供任何额外的信息。但是当它换成这个名字的同时,它提供了一个暗示,就是这是小明自己的问题,谁都没有办法。
对比一下,“小明为什么打我,因为我骂了他。”这个回答,是可以继续问下去的,你为什么要骂他?
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这是在关系中看问题,而且有很大的改变空间。
但是“小明为什么打我?因为他有攻击性人格。”这个标签一贴,我们就不再问下去了,因为问不出答案来。我们觉得这好像就是那个答案。
——为什么男朋友对你不好?
——因为他是一个渣男!
——为什么他是一个渣男?
——很显然啊,他对我不好,不是渣男是什么?
你看,贴上标签,这个人就得了“绝症”,他被分类到了一个群体里,你没办法跟他联结。
如果你想理解这个人,改变这个人,你就需要把这张标签撕下来。
看到对方是一个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人。他和你的关系是一段有因有果的关系。
这件事有时候很困难,因为撕掉标签以后,你要考虑的问题就会很多。
你会想:我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去理解一个渣男?我理解不了,或者说我不愿意理解。OK,你可以不去理解,那是你的选择。
我们不可能理解生活当中的每一个人。
我们说的仅仅是,你希望去理解这个人,改变跟他的关系的时候,尽可能地去掉标签,不要用这种文字游戏来欺骗自己,把两个人分割在不同的世界里。
这样才有进一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