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在西方社会,契约精神是普遍的社会观念,在《圣经》中,对于犹太初民与上帝的契约关系,至少有三次“立约”的记载。基督宗教形成之后,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立约”之说,契约精神已经深植人心,大家都会自觉遵守。很多人也质疑中国社会恰恰缺少这样的精神,才会有如今很多偷奸耍滑,耍小聪明的人,也有很多人想:“一件事情,怎么方便怎么来,有捷径绝不走正道。”比如走在十字路口,那些遵守契约精神的人会自觉“红灯停,绿灯行”,但这在一群不守规则不看红灯就过马路的人面前,显得有点“傻”,因此会有“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辩证地思考,其实,中国人的思想中也有类似契约精神的内涵,不过所指方向不同罢了。
几千年前,人们也用诗歌方式与自己的君王委婉地商讨着国家以后的事情,这就是《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何有?有纪有堂”。终南山,《尚书·禹贡》曾提到“荆岐既旅,终南悖物,至于鸟鼠。”《汉书》又曰:“太一山又为终南山。”终南山是远古华夏始祖们的主要活动地和原始农业文明的滥觞之地,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主要源头和传承之地。终南山高耸入云,似通上天,神秘莫测,人们仰望它。终南山中物种丰富,景色优美,人们又崇尚它。在高山大河面前,人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才可以真正看清自己。万物依终南山而生,而山因包罗万物而壮,有“条”“梅”“纪”“堂”之树,山与树,整体和局部,彼此依存,相扶相依。以此比兴,君与民,小家和大家,相辅相成,彼此成就,方可繁盛。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君子至止,黻衣绣裳”,“锦衣狐裘”指当时诸侯的礼服。《礼记·玉藻》中云:“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黻(fú)衣”指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绣裳”指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从服饰已辨清了“君子”的身份:一方诸侯。依承起句,这里只提到君主——“君子”,却未提到民众,也可以辨清诗歌的主人公:民众。以君子称呼君主,可见民的尊敬,君主衣着华美,无不显得雍容华贵,熠熠生辉。中西方的君主们在接受至高无上的权利时,在民众的注目下,端正庄严,接受加冕,一步步稳健地走向宝座。百姓们愿意相信面前这位君王会带领他们过幸福的生活。
《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歌大约就创作于那时。
饶有意趣的是最后两句,“颜如渥丹,其君也哉”——这就是我们的君王吗?如果是之前的赞美国君,那应该是肯定的语气,而这里却是耐人寻味的问句。句末的疑问,如同抛进湖中的石头,人们心里泛起涟漪,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寿考不忘”——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有着尊卑差别,这又不应该是民众对国君应该说出的话语。民众们用诗歌的方式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实际意存劝诫,也似民众与君王的“别样”的契约,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
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