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当北方万物复苏,雪融化,树发芽的时候,闽南的树、闽南的草一如既往的绿。我早年曾在寒冷的冬天到北方,刚下飞机,便被眼前光秃秃的树给吓个够呛,从没见过如此萧杀的情景,还以为是来之前有一场大火抢先光顾。别笑我当年没见识,实在是闽南一年到头春意盎然得忘乎所以。
但闽南还是有春天的,因为闽南四季食物不同,春天来了,当然得吃春天的菜,“春”始发于春节,清明达到“春”的鼎盛,于是这两个节气在闽南得吃润饼菜,我还是说泉州吧,因为闽南太大,润饼菜是闽南的菜没错,但我不确定大闽南地区在这两个节气里是否都吃这个润饼菜。
一、润饼菜的历史
润饼菜,据泉州的老一辈人说,这道菜来源于中原的春饼,估计是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带来的美食。闽南在古时候是个四荒八野的蛮夷之地,战乱把一批吃苦耐劳的中原人赶到了这片土地上垦荒,久之这些中原人把原住民给同化了,我们基本都是这些厉害的中原人的后代。还是由于四荒八野的缘故,山高皇帝远,交通闭塞,中原在更朝迭代不断变化,闽南,尤其是泉州,却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中原文化,而润饼菜,单说菜,应该是加入了很多地域的东西,但润饼菜本身的文化,则很中原。
润饼菜另有一个传说,说是明代同安才子夏复一的夫人首创,夫人苦于夏复一被奸人陷害,无暇吃饭,于是便用一张面皮,包着一堆食物让夏复一填饱肚子,如此方便简单又有营养,这就是最原始的润饼菜了。明代的同安隶属泉州,于是大泉州从明代开始流行吃这道菜,而同安现在隶属厦门,所以厦门也吃润饼菜,漳州有超多美食,怎么能少得了润饼菜?而台湾大多都是闽南人的移民,那是思乡的情怀,所以更得吃润饼菜咯。
二、润饼菜的祭祀文化
润饼菜是有文化的,尤其体现在祭祀,中原人崇尚祭祀祖宗,这很好地保留在泉州人的生活习惯中,单说从春节到清明,就有三大祭祀,一是除夕家祭,二是上元灯祭,三是清明春祭。
除夕和清明这两个大节,传统泉州人一定会在祭祀中摆上润饼菜,就像我婆家那位将近90岁的大伯母,一到祭祀日,就颤颤巍巍地走家串户,吩咐这门小媳妇、吩咐那门小媳妇:祭祀不一定要用什么大鱼大肉哦,地瓜、芋头、菜包、润饼菜最大礼了。
现在的小媳妇都会买些现成的鱼呀虾呀蟹呀,泉州是海滨城市,海鲜很常见,蒸一下白灼一下即可,而做一顿润饼菜则很费功夫,但在传统家庭却不可马虎。
大伯母所谓的祭祀大礼,地瓜代表金,芋头代表银,菜包代表财,润饼菜代表的则是包金包银,供品意味着让先祖在阴间广积阴财,为一个家族在另一个空间打下坚实的后盾;而祭祀期盼的是子孙后代努力打拼,财源滚滚,为家族的不断壮大而奋斗。
祭祀由各门兄弟携妻、子女来到共同的祖厅,在供桌上摆上供品,由年长执香,次序行礼,这很传统很中原。而泉州人祭祀的意义,不仅是缅怀先祖,更重要的是一个家族的凝聚力量。
润饼菜,由一张薄面皮,把许多春天的菜肴都包在一起,更像一个大的凝聚力。
三、润饼菜,春天的美食
润饼菜是春天的美食,而里面所包的重要的食材------胡萝卜,现如今超市里外调的胡萝卜,却都不只是成熟于春天,老泉州人不喜欢这些外来的食物,他们口味很专一,就喜欢吃本地种植的蔬菜,比如白菜,不喜欢山东大白菜,上海青等,喜欢本地大坪山的小白菜,胡萝卜呢?满天飞的胡萝卜,品相相当美好的外来胡萝卜,老泉州人硬说不好吃,要的是本地初春出产的又细又小、难看至极、还带着春泥的胡萝卜,说够甜,这便是春天的胡萝卜了。
泉州人说“二月肥蚵肥韭菜”,“肥”就是成熟得够好的意思,蚵和韭菜,裹上地瓜粉,打上鸭蛋,用油煎了,就是一盘香喷喷的海蛎煎,润饼菜是少不得海蛎煎的,二月正当春,这当然是春的味道咯。
除却胡萝卜丝和海蛎煎这两大部分,润饼菜一般还包上荷兰豆、豆干、豆芽、芫荽、海苔、炸米粉、炸花生碎等,咬上一口,甜、香、脆、嫩、咸、鲜,满满带着海风的闽南春天美食。
由于泉州人爱吃润饼菜,滋生出了好些做润饼皮的店家,西街阿佛尤为出名,买上一斤,够一家子围在一起热闹的了。
四、团圆的润饼菜,围在一起的力量
犹如北方人围在一起包饺子,是团团圆圆的气氛,在闽南,在泉州,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无论人在远方,都要赶回家祭祖,祭祀礼毕,一大家子围在一起,满满一桌的菜肴,中间一大盆香菇肉末炒胡萝卜丝,周围是海蛎煎、荷兰豆、豆芽、豆干、芫荽、海苔、炸米粉、炸花生碎等依次排开,然后还有七荤八素等美食,众人围在大圆桌旁,一起动手,边聊天边包上合自己口味的润饼菜,杯盏之间,尽是浓浓的亲情。
从早春的春节,到盛春的清明,吃了团圆的润饼菜,便可以告别先祖,告别春天,各自带着家族的期盼,踏上征程,无论天边,无论海角,无论是留着家乡,一样的带着满满春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