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是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6年写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伍绮诗是美籍华裔女作家,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2014年,处女作《无声告白》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距谭恩美出版著名的《喜福会》已经过去了近三十个年头,伍绮诗的横空出世,填补了华裔作家在欧美主流文学界的空白。获奖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总结一下:伍绮诗是个爱写作的哈佛美女作家。
本书讲的是:李先生(华裔)和李太太(美国人)的大女儿莉迪亚不堪父母沉重的希望与期待,最终投河自杀。
到底是什么希望与期待,压垮了自己的孩子?这要从李先生和李太太各自的家庭背景来说。
李先生是个从小跟父母移居美国的华裔,为了融入美国社会,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从哈佛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但是因为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李先生一直未能融入美国社会和生活,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于是,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多交朋友,别像他那样孤独。
李太太呢,从小特立独行,喜欢男孩子喜欢的东西,化学方面表现突出。但是李太太的妈妈是个一辈子围着男人转,对着烹饪书给丈夫做点心的家庭主妇,在遭到丈夫无情抛弃之后孤独终老。李太太潜意识里是希望摆脱母亲的生活轨迹,梦想着成为一个出色的雷厉风行的医生。 可这个职业梦想因为她辍学与李先生结婚生子后不得不搁浅。
于是李太太把希望寄托在唯一一个长得像美国人的大女儿莉迪亚身上。当她逃离家庭去追求自己的医生梦时,她发现自己又怀了第三个孩子,她不得不再次放弃医生梦,回归家庭。她知道她这辈子都与医生无缘了。于是她又把医生梦死死地钉在女儿莉迪亚身上。
就这样,莉迪亚从小就背负着父亲母亲的两个梦想,沉重地生活。 而女儿莉迪亚为了让父母开心,假装成绩优异,假装朋友很多,最终却在哥哥汉斯考入哈佛离开家之后,她失去了唯一可以看清她“沉重生活”的人,选择了“死”这个解脱之路。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望子成龙这个毛病不只是中国父母才有,一直以民主著称的美利坚的民主父母也会“逼死”孩子。逼死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还全世界去寻找“杀人凶手”.
我有个还不到两岁的孩子,因为太小,我对他成为什么样的“龙”还没有期待。但是我有个比我小五岁的妹妹,我是望妹成龙。
我的朋友圈里有两个让我羡慕嫉妒的90后小美女:一个是化妆师邦妮,一个是摄影师木木。她们两个人合作开工作室。两个人合作旅拍,拍写真,拍结婚证照片,邦妮负责化妆,木木负责拍摄和修片。同时,邦妮开设了自己的美妆课,婚礼跟妆,(婚礼跟妆3000一场,3000块的化妆费在我们这个准二线城市算是很贵了。)木木呢,开设了自己的摄影课,也做婚礼跟拍。 天啊,职业光鲜,挣得体面挣得多,大抵就是这样了。说到这,你是不是也挺羡慕这样美丽有能干的女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爱好又正好成为了事业,干的还不错的事业。
早上,我坐在开往底站的地铁上,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她们两的朋友圈,仿佛在心底做最后的确认:这辈子,我是没有可能成为她们了。因为我30多了,技能已经定向,我只能在英语这条路上继续重复。虽然人生什么时候都不晚,但是我现在改变职业方向,不是不行,是非常难,还要有经济基础让我有时间成长。一个每月等着工资交房贷的人,没资格失去工作。这时,我想到了我的妹妹。
我的妹妹很幸运,多年的异地恋,26时嫁给了初三就喜欢她的学霸哥哥。学霸哥哥很上进,名校毕业后去了国内的大企业,外派到国外,月薪税后5万,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收入已经不需要她工作了。而她呢,国内非常普通的历史系本科毕业,索性就辞职去国外陪着工作。虽然妹夫暂时不嫌弃一无所长的妹妹,也愿意给钱花。可是,在我看来这不是长久之计。
作为姐姐,我想给她一个建议:如果不想工作,可以去学个一技之长。练瑜伽也是女性向好的表现,但是如果不能成为一技之长,就不算是可以立足的利器。
学什么?学摄影啊,学美妆啊。我太想成为邦尼和木木了。可是,我成不了了。而我的妹妹可以,她还年轻,才26,没孩子,有时间,有经济条件,如果妹妹愿意给她买蒂凡尼,就一定愿意为她投资学习个谋生的技能,能成为事业更好。这样在婚姻中也能旗鼓相当。
她是我的妹妹,我的至亲。如果她能完成这个“心愿”,这个心愿就跟我多少有点血缘关系,仿佛就是我实现了愿望。这多么像父母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啊。
可是,即使是子女,是兄弟姐妹,也没有义务替谁完成不属于自己的梦想,除非她真的自愿并且热爱。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先生李太太对莉迪亚的期望,我对妹妹的期望,正是因为我们没本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才己所不能,欲施于人。
作家刘瑜说:没有几个汉语词汇比“望子成龙”更令我不安,事实上这四个字简直令我感到愤怒:有本事你自己“成龙”好了,为什么要望子成龙?如果汉语里有个成语叫“望爸成龙”或者“望妈成龙”,当父母的会不会觉得很无礼?
不管父母的态度是温柔还是强硬,是哄骗还是说教,打着“爱”的旗号,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在子女身上,这样可能会使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就像我妹,她觉得我是看不惯她养尊处优,才会逼着她去折腾。我觉得我是为她做长久的打算。隔阂就产生了。
我的孩子,到现在我还没想过希望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应该是件好事。希望我一直都不需要想这个问题。如果非得有个期望: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