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君,来自最近比较有争议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服务过外企和民企,算是比较典型的职业经理人:良好的专业素养、作风热情务实、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因为这些特质,加上现在的公司正在风口浪尖上,顺利的通过某央企金融机构的面试并入职,整个时间不超过45天。
应聘的职位,是某后台部门的副职,而企业招聘的动机是:部门正职近期有调岗,招募副职作为后备及转换期的交接和培养。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但入职该公司2个多月后,该君还是正式提交了离职申请,于是有了跟该君的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故事的概括如下:
1.他来应聘的动机有2个:转型到金融机构,丰富行业经验;可预期的未来升职空间;
2.部门正职,他的上司,在公司服务超过十年,关系盘根错节,没有主动离开现任岗位的意愿;
3.上司的上司,公司某副总,事无巨细都愿意过问或“指导”,把企业当家,而且对执行力要求很高。
4.部门正职自认只能听指示办事,没有话语权,像傀儡,消极对待工作;公司副总,认为部门正职,指挥不动,想找一个听话的人
知道了上面的情况,接下来的剧情就好理解了
部门正职,感觉这该君的威胁,处处给他小鞋穿,不放实质性的工作给他不说,还故意给他一些不擅长的工作,不协助,不给经费,出了事情,还让他顶包。
而更精彩的桥段,在于,部门正职通过中间人,跟公司副总取得了和解。
看着昔日的“宿敌”一笑泯恩仇,终于,该君认清了现实,果断的提出了辞呈。
关于此案例,我这里有几点感受,给大家抛砖:
1. 求职中,最重要的看懂招聘的逻辑
这个故事中,公司的副总是最关键的一个角色。他的诉求很清晰,就是要找一个能适应他事无巨细爱插手的做事风格,“听话”且有执行力的人。
部门正职在公司多年,拥有做好事情的能力,可惜,“有主见”,希望有更多自主权,而且倚老卖老,敷衍了解,不作为。
不能说,公司副总没有替换掉部门正职的打算,甚至已经付诸了实施,但从结果来看,顾及国企中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态度不够果断,最终导致了候补者的悲哀。
但从另外一个阴谋论的角度,公司副总是否有意为之,故意找这么一个人,借机敲打部门正职也为可知。毕竟,“替换”掉部门正职的说法,在招聘的过程中,公开宣扬,也有不符常规的地方。
了解招聘决策者的诉求逻辑,我认为应该是求职者在整个面试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多面评估的最核心内容。
2.不适应本身有两个维度:能力不足 或 文化属性不合
该案例中,求职者作为一个空降兵,一上来就碰到很棘手的场面:尚未赢得副总信任,不甘心从小事做起,带着情绪办事。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部门正职,故意刁难的结果,但该君,从始至终,没有积极的应对,反而悲观感叹,这本身不是一个工作了十年的人,该有的应对态度。
每个公司和岗位,都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和各种不良的局面,当你不能把这些状况尽快改善,甚至连态度都没有的时候,本是就说明,还不足以胜任该职位。
还有一个维度,就是不得不说的企业文化。
人选在互联网公司,有鉴于瞬息万变的竞争格局和技术迭代,部门开展各类工作,需要协调更多资源,流程和决策更快速,灵活。但这家国企的后台部门,一切唯领导的指示办事,背后是一套稳健的机制,希望你甘做螺丝钉,从执行入手即可。人选不愿意从小事做起,可能在领导的眼中,本身就是认知不清的表现,已经跟这家公司的价值标准有所偏颇。
能力是担负起工作的基础,文化或价值标签,是做好一份工作的催化剂。
3.仓促的换工作的代价,就是才出龙潭,又如虎穴。
该人选,因为所在公司的,即将出现一些可预见的危机,着急希望摆脱不良信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接触到的2家offer中,草率的以薪资和职位作为评估的维度,在没有任何未来雇主调查的前提下,就做了决定并快速的入职,不能不说也是导致此次事件的一个原因。
职业生涯无小事,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对你。
不要为了逃避一段感情,而草率的用一段新感情替代,那是对双方的最大的不尊重和不公平。
职场中人,都挺不容易,其实避免这个事情的发生,还是有一些措施,可以避免的:
1.保持跟人才市场不间断的联系。不管你身边有几个靠得住猎头朋友,还是有一些及时顺畅的求职途径,起码比较了解当下人才供求,当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才不会仓皇应对。
2.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理念,更主动的选择跳槽的时机和节点,而不像故事的主人翁,被动的跳槽,心态不稳。
3.一定要做好未来雇主的周边调研,不论是通过朋友还是其他专业的调研渠道。
4.面试的过程,更多的互动,谨慎理智的评估自己可能遇到的苦难,而不是一味的只想着收益如何如何,因为不论哪个岗位,你的价值跟困难的程度永远成正比。
好了,跳槽跳坑系列,会陆续为大家呈现更多相关故事,也非常期待看到大家拍砖或后台留言故事或经历。最后祝愿大家一切顺心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