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贴吧看到一个标题为:“北漂搬家经历:5年搬10次,房租从6百变3千”的帖子,让我揪心好久。记得2018年初曾看过一个调查报告:在北京,租客平均换房时间为11个月,大部分在8到14个月之间,这意味着,北漂族平均一年左右就需搬一次家”
一晃眼来京将7年,中途搬过几次家,见过仗势欺人的中介,也碰到过热心肠的居委会大妈;见过蛮不讲理的房东,也碰到过一身正气的邻居。
搬家仿佛是每个北漂的必经之路,但北漂远远不止有搬家。
一样的北漂,不一样的故事,这条路上故事太多。
说说我所经历的几个故事。
若非同事亲身经历,我应该不会对所谓的“房东”心有芥蒂。
超和我同年进的公司,是为数不多关系较近的同事。
记得几年前某天,伴随着一串哭脸,QQ对话框弹了出来,我连忙问怎么了。
“你那有地方放行李不?”
“有,阳台可以。”
“晚上我把行李先搬你那去?”
“我这没问题,不过你怎么回事,我记得你的房子还没到期吧,咱两差不多时间到期呀”
“哎......”
随着他的叹息,我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房子确实并未到期,但有人出了高一倍的价格,于是他被赶出来了,行李已被搬到了房外。
那天,超放下行李后没落的身影刀刻般印在了我心里。下楼时颤抖的肩膀和不知被汗水还是泪水浸湿的脸庞,让夏天的傍晚格外的沉闷。
“我去找个今晚住的地方”,那一刻楼道暗黄的灯光分明打在1米8的身上,却觉得他无助的像个走失的孩子。
也许你会问,合同呢?不是签了合同吗?
确实签了合同,但与他签合的并非房东本人,甚至不是正规的中介公司,而是号称“二房东”的人,所谓二房东是一些类似中介的人。他们从房东那拿到房屋较长使用权,简单装修再对外高价出租,在网上铺天盖地的发招租信息,号称自己是房东,无中介费。
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会选择这种房东,而他们提供的合同都是经过仔细打磨,让你找不出漏洞,但却足够拉你入坑。
建议:租房时务必找正规中介公司。若非要跟房东直租,务必核对房东房产证、身份证等,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有些人最终选择离开
有很多人在这里留下了最美的年华,最终却选择了离开。
闺蜜洋,为了爱情孤身来到北京,来之前家人曾极力反对她独身一人跑去千里之外。不知她当时如何说服亲人,当我见到她时,她已租好房子、找好工作,满脸得意的说:“看吧,姐的执行力甩你几条街。”
“是啊,你这见色忘友的家伙,竟然为了男色连家人都不顾。”那时的我们凑在一起总是没心没肺的笑着、闹着。什么毕业就分手、什么毕业即失业统统都见鬼去吧。
直到半年前接到洋的告别电话,才惊觉在这里已经快6年了。六年改变了太多,那个曾经张牙舞爪唯我独尊的姑娘早已褪去了青涩,曾经分外登对的璧人也因这世界上最狗血的原因天各一方。
“哈喽,亲爱的,我今天下午的飞机。怕你来送,临时定了机票。成都那边工作已经安排好了,过去先住同事那,不用替我担心啦,有空再联系,拜拜啦。”
瞪着嘟...嘟...的手机,想着那个为爱而来,铩羽而归的姑娘曾哭着说“我不知道这样坚持下去是否有意义,在一起7年,每次提起结婚他总说没有能力买房,给不了我好的生活,再等等,可我真的等不下去了。”
倘若那个小子能勇敢一点今天应该会是另一个结局吧。
但成长又饶过谁?
一个家庭,两处相思
经历了太多的来来往往,周围总有人离开,也终会有新人到来,但有一些人却要一直奔波在路上。
公司老张就是这样,媳妇和儿子在老家张家口。一家人两周才能团聚一次,遇到公司出差,家庭团聚就得后延。他总说“我们这叫“周末夫妻”,没想到,还赶上了一把时髦”。
老张的儿子我见过一次,很懂礼貌有些胆小,少了份8、9岁男孩该有的淘气。老张曾说儿子班上的同学父亲组建了一个群,没事时家长会聚在一起喝喝茶,由于工作关系他从未出现过,导致孩子在班级里被孤立。
曾问老张考虑回家发展吗?
他说家那边软件工程师工作机会没有北京多,以后考虑让孩子来北京上学。
老张这种情况很普遍,另外一个同事为了孩子上学申请调去成都分公司,与老公相隔千里,一年只有春节和国庆才能见面。
这座城市就是这样,它包容着形形色色的人,你爱它也好,恨它也罢,所有的颠沛流离在它繁华的映衬下都不值一提。但还好我周围的这些人即使经历了各样的波折,仍旧对未来笑脸相迎。
后记:超,最后去了华为目前已晋升管理层;洋,在成都买了自己的房子,工作也步入正轨;老张,正在规划和家人出国旅游。还好,生活总是往好的方向前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