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思维模式最初来自于希腊文,指的是某种理论,模型,认知或者是参考框架。
思维模式广义上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方式,它是一份地图帮我们去窥探世界万物,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选择打造而成。你可以改变行为和态度,但是如果在错误的地图里去走,仍然是前进很慢的。
思维转换 (Paradigm Shift)一词最早由Thomas Kuhn在《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提出,包括哥白尼主张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而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牛顿的物理学原理基础上带来更新,细菌论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让人们对军事战争中许多死于轻伤或疾病的士兵有了新的解释。思维转换不一定全是积极的,比如人们从强调品德变成强调个人魅力,让大家偏离了成功和幸福的轨道
现在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不了解也不理解自己,他们只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不再健谈,取而代之的是闲聊;他们不再开怀大笑,取而代之的是挤出的笑容;他们抛却真切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无聊的绝望。两句话概括:这种缺陷已经导致他们丧失了天性与个性;他们从本质上来说已经和其他人别无二致。—— 埃里希·费洛姆(Erich Fromm)
例: 我们通常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的大有人在。“切勿投机取巧”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七个习惯
A. 习惯是什么?
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品德实质是习惯的合成。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B. 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Dependence)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Independence)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Interdependence)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B. 高效能和低效能人士的对比
C. 具体7个习惯解释
习惯1: 积极主动 (BE PROACTIVE)
人类之所以能称为万物之灵,是拥有思考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self-awareness),凭借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客观的去检讨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即自我的。
如果我们只通过social mirror,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和周围人群的意见/思维方式去进行自我认知,无异于在哈哈镜中看自己。
那我们是怎么决定认知的呢? 人们都有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四种特有的天赋 - 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
积极主动的人发挥 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志,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而非情绪来决定。
消极被动的人,言语往往会有推卸责任的意图,且强化宿命论。
e.g. "我就是这样做事情的" “我根本没时间做”"我只能这样做" (类似于我天生如此,时间/环境/别人的行为控制了我之类)
看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推断出人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 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
可直接控制的 —培养正确习惯解决 "个人领域的成功"
可间接控制的 —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式解决,以身作则,“公众领域的成功”
无法控制的问题 —用真诚和平和来接受现实
满意源自内心,那些对人性一无所知的人总是妄图通过改变外在而不是内在性情来追求幸福,结果必是徒劳无功,而本来想摆脱的痛苦却会与日俱增。———— 塞缪尔·约翰逊 Samuel Johnson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