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程结构”部分(P7-11),思考以下问题:
1.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包括哪些?
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构建多元的英语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遵循高中课程应体现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原则,建构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满足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其中必修课程是所有高中学生都需修习的课程,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是有升学要求的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也供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选修;选修课程分两类,一类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拓展、提高类课程,供特色学校和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选用,一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任意选修的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规划职业作准备。
2).从课程发展现状出发,调整课程结构与要求,实现轻负增效。
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由于各地英语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此外,高中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单一的课程结构和统一的学业要求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高中英语课程设计应从现状出发,通过调整必修学分、合理控制学习难度、增加选修学分、设置多样化课程等方式,力求优化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完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分层分类、动态多样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具备学科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修适合自己水平、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从而体现因材施教,实现轻负增效。
3).构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必须构建与其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基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以及对学科前沿理论的梳理,针对英语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碎片化现象和为考试而教等突出问题,本课程标准提出了由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以及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具体而言,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教学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内容,创设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并从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汲取文化营养,促进多元思维,塑造良好品格,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确保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实施好英语课程需要有机整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以实现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融合统一。
2.构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请阐述如何实现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融合统一?
【课标描述】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必须构建与其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基于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以及对学科前沿理论的梳理,针对英语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碎片化现象和为考试而教等突出问题,本课程标准提出了由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以及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具体而言,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教学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内容,创设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并从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汲取文化营养,促进多元思维,塑造良好品格,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确保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实施好英语课程需要有机整合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以实现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融合统一。
【个人理解】为了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方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课程目标,必须构建与之匹配的课程内容和使用相关的教学方式方法。在积极吸纳学习借鉴前沿的英语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英语教学过程中碎片化现象比比皆是和为实现高考获高分而单纯教授的教学,要积极践行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英语教学活动观,在学习理解类、运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层级递进的关联活动中,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开展囊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能力、学习策略等内容的整体性学习,引导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开展基于主题意义的多元化学习,促进语言能力、文化知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共同提升。
3.高中课结构设置是什么?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6学分)为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语学业质量水平一的要求,满足高中毕业基本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以必修课程的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一为命题主要依据。选择性必修课程(8学分)供有学习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程形成递进关系;学生在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的8学分后,方可参加高考。高考应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业质量水平。
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提高类、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选修课程作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既包括国家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置的提高类课程,也包括学生三年期间可以任意选修的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和第二外国语类等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是满足地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供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任意选修。其中,基础类课程主要为英语基础薄弱、但有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意愿的学生开设;实用类和拓展类课程供有不同需求、潜能和兴趣的学生选修;第二外国语类课程为有意愿选修另外一门外国语的学生开设。提高类课程由学校自主决定开设,供有意愿继续提升英语能力的学生选修,与选择性必修课程形成递进关系,学生完成提高类课程的6个学分且学业水平合格,可以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三。
总而言之,在三级课程管理框架下,选修课程的权利主体是学校,属学校一级的课程开发与管理,由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进行开发建设。课程的选择和内容的选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常见方式,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可利用的当地资源,设置并开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特色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