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大课间挑好了跳竹竿舞的同学,清一色的女生,下午练了基本的步子。
原以为女孩子节奏感强,学起来应该不难,可是低年级的娃娃还是有好几个跟不上节奏。
今天早上加了竹竿让学生练,五年级的基本上都能很顺利的跳过去,其他年级个别几个跳的可以,其他的不是步子不对被夹了脚,就是乱了节奏踩到了杆子。
我们只好让她们两两试跳,跳的好的分一组,跳的不好的反复练习。徐老师让学生在平地上画了几条线,学生练了一会终于找到感觉了,可是一上杆子又是手忙脚乱的。
我们给十八个女孩子分了组,两人一组,跳的时候一起跳,甩杆子的也要在一起,平时两个人多练习,培养一下默契。虽然有进步慢的,但是两天时间已经初见成效,辛苦一些还是值得的。
为了更好的学习竹竿舞,我在百度上搜了一些有关竹竿舞的介绍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竹竿舞的动作是以人们的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了人体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能促进人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谐运动,增强韵律感。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跳竹竿舞的,因为各民族的风俗不一样,跳舞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但是现在,竹竿舞已经成为颇为流行的“健美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