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五月,是玫瑰、月季争相竟放的季节。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黄澄澄,在碧绿叶子映衬下,傲然绽放在庭院门旁,街道路边,争奇斗艳,惹人怜爱。
如果问你:能辩识月季与玫瑰吗?可能会先心生好笑,月季到处都是,状似牡丹,谁不认得?玫瑰画上见多了,乍开似酒盅,盛开娇艳无比;继而疑惑,困顿,除了花形不同,叶杆还真差不多。
上网百度了解它们的茎、叶、刺、色等不同,差异不大。读相关文字,看对比视频,找实际花朵,还是无法区分月季玫瑰。月季花易于栽种,花期长达半年多,且为日常所见;玫瑰只有一个月花期,生活中比较少见。后来反复比较甄别,识别了大家广泛栽培的是月季花。在月季绽放的花季里,少有比对,怎能辩识区分月季、玫瑰?
令人困惑的是,做足功课,看文章,赏视频,实际甄别时,还是不容易。原来将认识事物的知识,落实到实际问题中,形成实际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反复操作实践,逐步识别,辩识。由此联系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即便再现代化的手段,缺少必要的动手操作感受,难以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形成技能,和养成素养。比如有老师讲历史时说,给学生划出考点,念会背了,但是一到考试时,乱做一气,因而错误百出,令人啼笑皆非。“恨铁不成钢”,于是无补。这是教学思想出了问题,灌输是高耗低效的表现,是把简单背诵与技能形成混淆了,与核心素养养成混淆了。背一些无趣无味的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便背得多,背得快,同样也忘得多、忘得快,考过没印象,考过不想学的情形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数学学习也是。你以为讲好做对,学生就喜爱数学,会学数学了,想法幼稚,忽略学习教育心理规律的表现。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知识生成过程,哪怕多么简单的概念、问题。先进行具身思维,再学进去讲出来,最后适当练习,开展课外有情趣活动。
核心数学概念理解掌握,要使学生充分经历思考概念的内涵,要慢功夫,要操作实践,感受感悟。比如图形的三种变换形式:平移,翻折和旋转。实验操作体认,图形表象感知,画图动手体验,图形变换感悟。显然比简单感受丰富深刻得多了,一般生活经验是零碎的,片面的,简单了解难以建立牢固的认知结构。比如,沿操场跑道,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快的追上慢的,为什么至少多跑一圈,我们都曾困惑过。遇到疑惑怎么办?实践活动去呀!两个人结成活动小组,跑跑玩玩,不就可以了吗?学习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只有动手动脑做,体验才能真切,有价值。所以,如此以来,数学学习,比单调的刷题重复,在激趣启思,创新创造上,数学实验更有诗意!
实验理解,实验思考,实验明理,在此基础上,做一定量的数学题目,就能熟能生巧,激发学习情趣,立下学习志向;开启学习潜能,做快乐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