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本来现在不想写《谷离子品读<三国志·姜维传>》的书评的,原因很简单,没完结。作为一个有强迫症患者的人,见到没完结的文章,是不愿意去评的。而且小白对三国的历史基本还停留在小时候听的那一遍——真的才一遍——《三国演义》评书的水平线上。就是这个评书给了我那么一个启蒙,说里面有个帅哥叫姜维。然而三国演义里的帅哥也不少了,姜维戏份也不太多,也不是主角,绝对不能和那些在词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江东帅哥周瑜、七进七出长阪坡的赵云相提并论,好像也不能和太史慈孙策(这两个人是连环画里画帅了吗?其实明明从文字上看起来是很莽汉的样子啊[捂脸])相比,就连马超的风头也比他出得多,你说,姜维怎么读?
谷离子,长沙人,姓名不详,外号谷嫲嫲,电子书爱好者,维基爱好者,姜维爱好者,其它爱好与本文无关,小白于是不列。此厮别看一本正经,一进群就看他开始向大伙儿聊人生谈历史,其实一说起游戏来就各种小白不懂的名词,估计说的时候正两眼放光呐!小白虽然也迷过游戏,但一直把这看成是自己人生堕落时代,而谷离子同学竟然还会上一分钟激动不已地晒着他刚推敲出的姜维传句子后一秒钟立马来一句:“走喽,打会儿游戏!”扔下一堆人脑补他的违和状。——呃,这和他的书有关系吗?
大有关系。群里的谷离子是水煮的人生,《谷离子品读<三国志·姜维传>》就是水煮的历史。
让我们来看看谷离子是怎么煮姜维的。
姜维出场的场景是这样的: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
这是套路。就像小白当年为了评个什么学科带头人巴拉巴拉的时候,要写一份自我鉴定,标准格式就是:马云,男,1964年9月10日,浙江杭州人,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哎哟好像拿错了一份简历了[捂脸]。不过相信你们是懂的是对吧?——但,但,但,但是,姜维就这么出场了?NO,NO,NO!姜维出场前,谷离子就已经煮了一千多个字,有图为证↓↓↓↓
那么前面谷离子煮了什么?一煮陈寿,然后煮《三国志》,对,你没看错,陈寿和《三国志》是分开煮的,还煮了一下陈寿把姜维和蒋琬、费祎放一起作传的原因——哦对,是猜的。
出场以后的姜维又不见了。又煮了整整1600多个字后,那1600多个字除了认真地上溯了姜这个古老的姓八了八姜维的伟大先祖姜太公煮了碗浓浓的姜汤,还顺带连名带字一起煮了煮,顺带还煮了一下古人的起名特点,然后,姜维才算是正式出场。
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
……
然后就直接进入正题,开始我们经常见到的演义模式OR小说模式OR历史专题模式?都不是。继续煮,不过煮着煮着,你就开始知道那时的官职,古代行军的旗语军令,历代兵制,九型人格,秦岭古道(亏了谷嫲嫲,他拿了一张GOOGLE卫星地图,用画图软件——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带画图软件画的,反正一看就觉得自带画图软件也能画出来,当然小白画不出,因为根本脑子里没地图),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简直是无一不煮,这里还不包括他的番外篇。
小白向你保证,第一,如果你爱他,就请他读谷离子的《谷离子品读<三国志·姜维传>》,因为里面绝对是干货铺子,哪些干货除了上面一段列的以外请感兴趣的人自行去他文中找,我觉得我剧透太多了;第二,如果你恨他,就请他读谷离子的《谷离子品读<三国志·姜维传>》,这个系列绝对是属于没事找虐型,从开篇你就已经离开了舒适区,小白就是在舒适区外读这个系列的,不但自我强迫地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版本(现有的二十篇,恩),去掉了所有的广告,还把番外去掉了读;有的地方不得不多读几遍,然后觉得自己又多了好多吹牛的资本了。
第三,《谷离子品读<三国志·姜维传>》也是一部严肃的水煮历史,方式是旁征博引的,来感受一下潼关之战——
朝廷的司隶校尉钟繇,也就是那个大书法家,被打得落荒而逃,撇下关中地区,投奔邺县,找曹操求救(皇帝在许县,曹操仍旧驻邺县)。夏侯渊的大军还没入关中,曹操一听钟繇的军报,气急败坏,让世子曹丕留下守护邺县,连忙起身亲率大军讨伐。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两股军团在潼关相遇,展开了一场大战。《水经注》记载,黄河在关内有条分支,叫潼水,因此而名潼关。曹操急行军至此,果断命徐晃、朱灵领四千人渡过黄河,安营扎寨。
……
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此战描述成了曹操“割须弃袍”的一出闹剧。随后,曹操大军渡河扎营,马超夜来劫营,却中了曹操的伏兵之计。
……
这就是公元211年,历史上著名的潼关之战。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12年,曹操回到邺县,将马腾全家诛杀。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此进行了改写,变成了曹操先杀了马腾全家,马超因此起兵来复仇,再打的潼关之战。这么改写,我们只好认为是小说剧情需要吧。
第四,《谷离子品读<三国志·姜维传>》本来就是谷离子给自己煮的一碗鸡汤。——这纯属小白猜测,内中读到这样一段——
这就是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收服姜维的故事,是不是十分精彩,一波三折?《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很多剧情都是经过了改编,甚至直接杜撰,但是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却是十分成功的。每次读到这两回故事,我都感慨万千,捶胸顿足,最后怅然若失。
我不是因为姜维投降诸葛亮而觉得遗憾,而是我想到姜维之后的人生,再来思考这段故事,觉得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精神的碰撞,仿佛命中注定一般。
记得有一天谷离子在群里说,越读姜维,越觉得自己是姜维。小白当然不很了解谷离子和姜维之间的关系(咳咳咳咳),不过,要写一个人,得真正地用心去写,谷离子是用足了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