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篇现代诗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孙友田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的景色的同时,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中紧抓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教学。
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打开 课本”,然后让学生补充课题,我们平时所说的打开课本和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什么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课题,学生在读后相继提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怎样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
根据问题孩子们能够给出恰当的答案,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充满活力,打开课本就是走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紧接着引导学生理解“绿色”,同学们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绿色的课本”,如果是你,你会把大自然比作什么色的课本呢?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有的说是黄色的,因为成熟的庄稼是黄色的;有的说是白色的,因为冬天冰雪覆盖大地,到处都是白色的;有的说是五颜六色的,因为春天各种花儿竞相开放,我们看到的大自然就是五颜六色的;有的说是蓝色,大海的颜色,天空的颜色;还有的孩子说是黑色,黑土地的颜色,那是丰收的颜色……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
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吧!”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既自然地揭示出本文课题蕴含的寓意,又升华了主题,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怎样打开”这问题学生一开始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于是我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研读诗歌2-5小节,然后看看这几小节分别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学生不难总结出分别是从亲眼所见、亲身参与、亲耳聆听、用心感受这几方面来写的,也就是要仔细观察,要热爱大自然,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等等。
不足之处:
1.诗歌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内容的美,更是感受诗歌自身的美,我却把它上成了记叙文,诗歌本身的美感学生们没有体验。
2.准备不充分,没有课件的展示。如果能够展现给学生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野花的烂漫”的景象。学生能更加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更能激发他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